《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作用》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探究实验,为第二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奠定了基础。通过该实验,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并加深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于淀粉变化的知识,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实验能相对顺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2、教学难点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块(三小块等大)、 试管(三支)、烧杯、滴管、碘液、温度计、开水、凉开水、试管架、镊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2、前一节课教师已向学生介绍了收集唾液的方法,让他们课前收集好唾液。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前一节课学习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场所和最终产物。 每个同学都吃过馒头,请谈谈自己细细品尝馒头时的感受。板书:课题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想想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归纳出: 1、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关?2、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指导学生分组作出假设。 一起复习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品尝馒头的味道 回忆内容 提出相关问题。 各组进行假设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提示。 1、教师引导学生参考书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2、组织讨论和完善计划,选取三个计划作为具体实施的方案,并组织同学按下列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小块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 对照组探究唾液条件探究牙齿和舌条件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流和分析,并表扬有创新实验的小组。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及唾液的作用有关。 讨论: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通过探究活动,你能分析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吗? 理解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等知识。 实施探究活动,学生分工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进行交流,提出质疑,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和动手能力。
课堂小结 对于今天所学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 表达交流 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了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因为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运用知识,解释了生活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因受到时间限制,实验课内容相对较紧张,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究,多动手做,反而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的水达到37摄氏度时,就会马上把酒精灯熄灭一直等5-10分钟,使实验效果不明显;碘液在课前稀释时,可能由于放入的碘伏量少导致滴加后馒头碎屑或块染色不理想;有的学生对温度控制不严格,使烧杯内的水达到40度;实验中要求馒头碎屑,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搓成一个个小小的球状,有的馒头块用手捏实放到试管中过一会就会泡开。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现象反映出本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谨备课,教学中尽可能的全面讲解,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助益。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