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发新知。
1、谈话导入
2、提出问题
对于土壤,你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观察研究,实验探究
(一)认识土壤中含有水、空气、沙、黏土、动植物残体等。
1、提出问题: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
2、学生猜测。
3、小组观察、讨论并完成记录表一。
4、汇报交流。
5、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认真的观察知道了土壤里有这么多东西,谁能想出有效的办法将土壤里粗细不同的颗粒分开来呢?(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在观察之前,让学生经历猜想、交流的过程,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制作方案,并阐述理由,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对土壤中有什么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6、土壤的沉积实验。
(1)教师演示讲解实验流程。
把干燥的土壤倒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彻底,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我们把这杯泥水混合物静静地放在一边不动它,再观察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2)提出实验要求。
(3)学生实验、观察并填写记录表二,师巡视
(4)汇报交流
(5)师小结。
土壤放入水中经过搅拌,静置,土壤中颗粒大的比较重,先沉降,颗粒小的比较轻,我们可以半沉降物大致分为粗细两层。那么,下面一层比较粗的颗粒是什么?(沙)上面一层比较细的颗粒又是什么?(黏土)沙和黏土是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漂浮在水面上的杂物是植物的残体。
【设计意图:沉积实验,主要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的现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认识腐殖质和盐分
1、出示问题:土壤里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吗?
2、学生猜测。(师引:土壤中的植物要成长需要什么?)
3、课件出示:课本第54页方框里的文字,学生阅读。
(三)小结土壤的成分。
【设计意图:猜测、探究、验证,到此, 学生通过自身经历的两个实验以及自学课文,对土壤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已经是水到渠成,非常清晰!】
三、土壤和生命
1、自学课本。
2、谈感受
3、师小结
多么珍贵的土壤资源!土壤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护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为了防止我们的土壤资源的流失,课后要如何处理桌上的土壤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获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四、课堂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土壤还有很多奇妙的奥秘,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实践,老师相信你们还会发现更多更有趣的东西,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科学探究,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水、空气、沙、黏土
土壤的成分 动物、植物残体 混合物
腐殖质、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