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湘教版《地理Ⅱ》 陕西省西安第八十三中学 王岚
E-mail:wanglan_xa83@sina.com教材分析 汇报提纲
一、教材结构分析
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三、教学方法建议
一、教材结构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地理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
一、教材结构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在第一、二章中,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一、教材结构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第三章,基本原理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本规律包括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陆地自然带;基本过程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变化,以及各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土壤的形成等。
一、教材结构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在第四章,基本原理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基本过程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对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地形与聚落,地形与交通线,全球气候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基本规律:谋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一、教材结构分析
2.教材组织分析
教材前言部分《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开宗明义地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一、教材结构分析
2.教材组织分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主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 ,教材通过对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一、教材结构分析
2.教材组织分析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通过介绍地壳的物质组成、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教材结构分析
2.教材组织分析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景观,由于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景观,把握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一、教材结构分析
2.教材组织分析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水平,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度下降,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为什么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1.教材内容呈现
《地理I》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2.教材内容分析
(1)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
(占全部内容的35%) 正文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
基本过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一)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案例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案例2一、教材结构分析
2.教材内容分析
(2)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占全部内容的5%)
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知识,又因地图内容的适度拓宽而能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六大板块分布示意”
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板块名称、运动方向、受力方向以及板块的生长和消亡边界,其作用是丰富和解释正文——“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东非裂谷帯示意”
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东非裂谷带的位置与延伸的范围,其作用是联系实际,通过地图的形式表现板块张裂对非洲地形的影响。
“世界洋流分布”
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暖流的概念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三幅地图要素简单,凸现主题,起到了丰富正文、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积极意义。案例3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2.教材内容分析
(3)景观照片是对正文文字的说明与补充 (占全部内容的10%)
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案例4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景观照片分析
“阿拉伯半岛”照片是尺度较大的卫星影像(图2—12),
用以说明板块性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日本富士山”
(图2—18)“地震裂缝”(图2—19)照片都是内力激烈作
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天长日久,水可以雕刻出幽深壮美的峡谷”(图2—9)、
“华山西峰的千仞峭壁,就是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
(图2—17)“海蚀地形”(图2—20)、“风蚀地形”(图2—21)
等照片则反映的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梯田”(图2—22)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
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2.教材内容分析
(4)地理示意图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
(占全部内容的35%)
示意图是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直观表现。其效果是既减少了文字数量,又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亲切感,起到了降低难度的效果。
地理示意图有:
“太阳系示意”、“太阳外部结构” 、“北半球‘二分二至’时的地球位置” 、“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地球公转轨道”、“黄赤交角”、“ 太阳光直射点”、“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三大类岩石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垂直分层”、“有摩擦力与没有摩擦力的大气运动和等压线的关系” 、“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 “风带和气压带移动”、“亚洲冬、夏季风”、“冷、暖锋”、“锋面气旋系统”、“水循环”、“南北半球洋流模式”、“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垂直自然带”、“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等等。案例5 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示意图
第二节教材共选编了4幅示意图:“喜马拉雅山
形成”、“背斜构造”、“向斜构造”和“断裂”。和照片
相比,示意图具有绘画特征,体现了编者的主观意
志。即示意图是根据主观需要表达的意愿而设计的。
如“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中的板块运动的方向;
“背斜构造”、 “向斜构造”示意图中原始正地形的恢
复,外力作用形成的谷地或山地;“断裂”示意图中
岩层的错位等。这些示意图形象地印证了正文的观
点,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2.教材内容分析
(5)阅读是对正文的解释、延伸以及案例说明
(占全部内容的15%)
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教材精选
了大量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 《地理I》第一章 “阅读” 统计分析第一章阅读12个,占全册总量的32.4%。 《地理I》第二章 “阅读” 统计分析 第二章阅读7个,占全册总量的18.9%。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2.教材内容分析
(6)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占全部内容的20%)
新课程所有教材都加大了学生活动的力度,特别是摒弃了过分追求知识点记忆和应试要求,转而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地理技能的学生活动。
湘教版《地理I》全册学生“活动”共有69处。从活动类型看,有“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 《地理I》各章“活动”数量统计案例6《地理I》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生活动统计分析
案例7《地理I》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学生活动统计分析
二、教材呈现形式分析
2.教材内容分析
(7)双语学习是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有效尝试
(占全部内容的5%)
湘教版《地理I》全册学生“双语学习”共有4处。主要有“原文阅读”、“英文翻译”和“回答问题”等方法。三、教学方法建议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也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课程结构上体现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把握地理科学的主导思想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
地理科学方法论
综合性 区域性 时间性 空间性三、教学方法建议研读《课程标准》建立学科知识体系
把握学科主干知识
继续学习:人文科学为主的新知识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三、教学方法建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精心设计活动,增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精心筛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思维活动量
强化信息搜集、分析、整理能力
适度评价,激发学习驱动力 3、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仍以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地图册为主要媒介,配以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或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三、教学方法建议网站搜索: 百度 地理教学网站
资源库的建立案例84、确定教学目标:合理分解重点难点
逐步设计目标阶梯
三维目标合理融合三、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 5、转变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建议 探究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教学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小结-多元评价-课后拓展重视直观教学的作用
突出概念地图的作用
关注概念的逻辑梳理
活动的合理组合与取舍三、教学方法建议
6、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三、教学方法建议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
角色扮演 案例学习 学法指导 提出任务-建立小组-小组分工-组内学习-讨论结论-组际交流-教师小结-多元评价-课后拓展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参与互动
过程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三、教学方法建议7、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三、教学方法建议
8、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组织时间: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教学资源组织:
文本、地图、板书、媒体、动画、网络、学生
教学活动组织:
分组、活动安排、节奏调控三、教学方法建议9、教学机智教师与学生的反馈交流
学生思维火花的把握
生成性问题的把握
学生错误的正确处理
教师的语言机智地理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观察能力的培养
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的培养
地理信息资料加工能力的培养
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地理基本概念与概念迁移能力的培养三、教学方法建议10、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三、教学方法建议 11.教学中“活动”的处理
探究“活动”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尺度的地方。基础知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实现
基本原理、规律,师生深入讨论探究
基本技能,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探究内容,小组选择课题完成三、教学方法建议 11.教学中“活动”的处理案例9建立学习小组,确定小组分工;
选择内容,细化任务;
课后完成任务,报告学习成果;
教师安排展示时间;
小组成员进行成果展示;
全体同学提出质疑,小组答辩;
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记录成绩。三、教学方法建议 12. “双语学习”的处理案例10教学方法小结创设课堂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强调基础,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高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地制宜,组织地理课程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建议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手段 集体备课研讨:对教材的内容、组织形式、效果进行讨论;
任课老师分章、节完成初步备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备课组集体讨论教学设计方案,达成统一教学要求;
任课老师在统一教学要求,形成个性的教学设计;
教研组内进行示范研讨教学,听课;
课后进行自我反思,相互评课交流;
同课异构,测评结果;
形成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经验。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教师
课程改革的生命在教学
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学校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效果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学生收益,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敬请同仁指教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