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2 11: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地点:1937年9月;山西平型关
2.部队、指挥者:八路军一一五师;林彪
3.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
地图平型关大捷
图片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全面抗战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发展: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
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3.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接着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
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这决定了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这就决定了日本战争必然失败。此外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
中国方面: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又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毛泽东与《论持久战》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根据地建立:
背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鲁豫、山东、苏南等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指挥中枢: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其他抗日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内,广泛的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使这些地区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根据地。到抗日战争后期,主要抗日根据地有:陕甘宁、晋绥、 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 冀鲁豫、山东、 苏北、湘鄂赣、鄂豫皖等19块。延安宝塔山 游击战争:游击力量: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
游击战:根据地军民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巩固措施: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2)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大生产运动三、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格局地,日军实行了“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和蚕食。
2、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3、时间:1940年下半年。
4、指挥官:彭德怀。
5、规模:八路军100多个团,因此称“百团大战”。
6、主要目标: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7、结果及影响: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8、“扫荡”与反“扫荡”:
百团大战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名清宗,后改德怀,字得华,号石穿,小名锺伢子,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军事家、开国元勋,元帅军衔。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毛泽东、朱德等共同开辟江西根据地。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发动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攻占西北五省。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在
百团大战前沿阵地
(徐肖冰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烧光、杀光、抢光百团大战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