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徐州市高中一年级地理期末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徐州市高中一年级地理期末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1-15 17: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徐州市高中一年级地理期末试题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共60分)
注意事项:1.做答卷Ⅰ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做答卷Ⅰ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飞上太空。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与四川西昌发射场相比,优越的区位条件是
A.温暖湿润,适宜人居 B.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高
C.较低纬度,线速度大 D.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
2.有关地球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层自下而上密度越来越大
B.大气层自下而上温度变化是:降--升--降--升
C.宇宙飞船在升空过程中与空气的摩擦力越来越大
D.宇宙飞船在升空过程中在高层大气穿越臭氧层
3.图1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运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是
图1
4.下列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八大行星及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且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D.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抑制了地球生命物质形成的进程
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恰好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南回归线的时间
D.地球过A点时的线速度略小于B点
读图3回答6~7题。
图3
6.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A B.B C.C. D.D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空气的上升或下沉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内部是圈层结构。据此回答8~9题。
8.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9.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的一部分为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互不相干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读图4,回答10~11题。
图4
10.造成这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11.该天气系统加强影响我国时,华北平原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寒潮 B.伏旱 C.台风 D.暴雨
若大气降水是100%,20年前渗入某地区的地下水和转化为该地区的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0%和28%,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地区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异常,降水量显著增加 B.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
C.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 D.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
13.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A.地区内空气中粉尘增加 B.地区内的植物蒸腾量减少
C.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减少 D.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图5为“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读后回答第14~15题。
14.若AB线是30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图5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15.若AB线是300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6.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17.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形成前后的气候差别不大 B.使植被、土壤、动物垂直分布
C.自然带只在其上的山脉地区出现 D.其上的冰雪不属于自然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强烈地震,损失巨大。据此回答18~19题。
18.汶川地震后,为尽快掌握地震灾情而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电子地图
19.下列有关地震的正确表述是
A.地震属地质灾害,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B.汶川地区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故地震频发
C.地震极易诱发崩塌、滑坡、荒漠化等次生地质灾害
D.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20.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B.岩石圈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的一个圈层
C.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所组成的圈层
D.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且规则的圈层
读图6,回答第21—22题。
21.如果图6是等压线图,甲地气压值大于乙地,且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则该天气系统是
A.北半球的反气旋 B.南半球的气旋 C.北半球的台风 D.南半球的反气旋
22.如果甲地气压值小于乙地,气压中心在北太平洋西岸上,该天气系统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寒潮 B.我国西部地区受到湿润气流的影响
C.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狂风、暴雨 D.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暖锋影响
沿着祖国的北部边疆由东至西依次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据此回答23—24题。
23.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
A.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
C.山地的垂直变化规律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24.导致准噶尔盆地中绿洲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A.气候 B.地貌 C.热量 D.水源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体现。图21中是与2004年、2008年、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地雅典(380N,23043′E)、北京(400N,1160E)、伦敦(00,520N)相应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25--26题。
甲 乙 丙
图7
25.与雅典相关的正确叙述是
A.对应的气候资料是甲 B.奥运会举办季节降水最少
C.气温年较差比北京大 D.奥运会举办季节多吹西南风
26.关于北京、伦敦两地的正确叙述是
A.均位于大陆东部 B.自然景观均为常绿林
C.自然景观均为落叶阔叶林 D.伦敦比北京洪涝灾害频繁
下面是我国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资料(立方米/秒)。据此回答27~28题。
河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00
1400
1700
1500
6000
12500
11000
7500
4500
3000
2000
510

O
0
80
50
60
200
260
300
220
100
60
50

50
100
500
600
200
350
850
1100
700
500
300
100
27.甲、乙、丙三条河流所在地区依次是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 B.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C.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D.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28.乙河1、2月份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少,导致径流量小 B.气温高,蒸发强
C.气温低,冰川难以融化 D.东南季风难以到达
图8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29~30题。
图8
29.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青藏高原低,主要由于
A.① B.② C.③ D.④
30.下列可以使③增强的人类活动有
A.大量使用煤、石油 B.植树造林
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第Ⅱ卷 综合题
二、综合题(包括4大题,共40分)
31.读图9,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9
(1)这是____________月______日前后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2)在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这一天图中甲点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乙点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当中的最______值。
(4)这一天图中丙点昼长______小时,丁点夜长______小时。
(5)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______。
32.读等压面图(图10),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0
(1)在图上用箭头表示A、B、C、D之间大气运动的方向。这样的运动称为____________。它是由于地面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2)C处等压面凸起是____________气压区(高或低),形成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地之间的大气运动叫______________,它的形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4)如果此图表示夏季同一纬度上海陆气压分布,则A地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图是城市热岛示意图,那么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读图11,“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11
(1)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
(2)在地貌上,A表现为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地貌上,B表现为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应属于图中的______________处地貌(填字母)。
(5)若计划在20 m深处修一条东西向地铁,最适宜的地点是( )
A.A B.B C.D D.E
34.读图12,完成下列各题。(8分)
图12
(1)图中a、b两支流,错误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干流的流向为____________。
(3)如果A到B的图上水平距离为3.5厘米,实际距离为700千米,则该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_,A点与B点垂直高差为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与C到D的直线路程相等,两个小组分别从A和C到D,哪个小组登山比较困难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D 6.D 7.C 8.C 9.A 10.C 11.A 12.D 13.C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A 21.A 22.C 23.B 24. D 25. B 26.C 27.D 28.C 29.D 30.A
31.(10分)
(1)6 22 (2分)
(2)见下图(2分)

(3)900 小 (各1分)
(4)12 0(各1分)
(5)慢(2分)
32.(10分)
(1)见图(2分) (以下各空1分)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2)高 近地面气流上升所致
(3)风(大气水平运动) A、B之间的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4)陆地 (5)城市
33.(12分)
(1)背斜 向斜 断层 (3分)
(2)山谷(1分)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遭受侵蚀成谷地(2分)
(3)山岭(1分)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2分)
(4)D (1分)
(5)A (2分)
34. (8分)
(1)b b处为山脊,不能发育成河流 (2)自北而南 (3)l:20000000 50米 (4)C处 (以上每空1分)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并需要穿过河流(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