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共有五大部分的内容,首先说教材分析,第二说教学目标,第三说教学重难点,第四说教学方法,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 说教材
首先教材分析,本节是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非洲基础上编排的,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针对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独立性及新课标的实际,在教学中适当添加本区书本中没有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黑种人的故乡、热带草原气候。
⑴.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⑵.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⑶.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
⑷.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⑸.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⑹.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及合作探究能力。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国际主义教育。
⑵、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 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三、说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
4、.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5、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6、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
2.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3.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四、教法和学法,
首先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本区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和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设情景,体现教师的主导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这是本节的主要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重点和难点,教师运用地图、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通过图示法的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包比特曾经说过“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有积极的态度,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效。的确是这样,本节采用了图示法,形象生动地展示非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要求。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气温降水量图,以及前面所学知识,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学生学法,第一主体性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的主人,是思维的主人。第二,体验性学习,通过观看地图和阅读书本知识,体验非洲黑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让学生用心里去感悟,去体验。第三合作探究性学习,通过讨论,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用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去寻找突破口,比如怎样才能使非洲摆脱单一经济的困扰。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涉及了五个环节
第一、播放一段非洲的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非洲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巧妙导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欣赏同时阅读书本,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世界最大的沙漠、高耸的热带雪峰、世界最长的尼罗河……能够很快的抓住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使学生探究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片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如被誉为“地球伤疤”——东非大裂谷、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奇特的赤道雪、非洲最深而又狭长的湖---坦葛尼喀湖的秀丽景色。同时,通过提问引入非洲人是什么人种的问题,同学们在书上划“黑非洲”的概念。这人种的差别也是本区与北非的重大差别之一,所以本区跟北非属于不同地理分区。
第三,用黑板展示地图,用图示法展示本区的框架结构,能够让学生形象具体掌握本区的整体框架,完成活动题。地理课的最终目的在于要学生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图上分析地形,通过经纬线分析所跨热量带、以及通过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分析气候类型,主要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有。例如,让学生找出大西洋、印度洋、几内亚湾、好望角,从这些主要地形能够分析出本区的位置特点,明白本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邻大西洋,有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西南顶端有好望角。再如,找出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尼罗河、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掌握本区地形主要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北部低。
第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读课文,把知识点引入材料。如本区矿产丰富,经济发展去缓慢,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的原因,以及人口与粮食、环境的关系,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本区经济发展找出路,怎样治理土地荒漠化,在自主探究中提炼知识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讨论中深入挖掘学生的掌握程度,使课堂得到提高和升华。
第五,熟悉地图,找出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等几条重要的纬线,根据地图册上的气候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的气候及分布地区,使学生能够在空白图上填出所学知识。
六、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进行小结和练习,让学生在复习中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地理位置:
2.地形:
3.重要地理事物:
4.黑非洲:
二、快速发展的经济
1. 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 出口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3.解决途径
三、人口、粮食与环境
1.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2.非洲的气候
3.非洲存在的严重问题——粮食短缺
4.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