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编精练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料的条件
?1. 下列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是( )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答案】D
【解析】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要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种气体的目的。
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均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量不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现象不明显,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若带火星的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和空气,无法鉴别二氧化碳、空气,故选项错误。
D、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种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种气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 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实
验
装
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
片;隔绝空气
A. B. C. D.
?【答案】A
【解析】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探究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符合题意;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水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故不符合题意;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故不符合题意;
D、使水中白磷隔绝氧气;为铜片上的物质提供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答案】B
【解析】
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据此解答.
A、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正确;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降低,错误;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正确;
D、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正确;
故选B.
4.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证明水溶液呈酸性 .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 .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氢气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面粉粉尘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就会听到“砰”的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塑料盖被掀起,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C、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属于固液常温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5. 对下列实验异常情况分析一定不合理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气体减小的体积小于红磷过量
B.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没有燃烧–火柴引燃没掌握好
C.点燃氢气时突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
D.制取时始终没有收集到装置气密性不好
?【答案】A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药品的量不足,氧气不能耗尽,氧气的体积才会小于,所以不合理.
B、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火柴引燃没掌握好,温度就达不到铁丝的着火点,铁丝就不会燃烧,这一推断合理.
C、由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要求可知,这一说法是合理的.
?D、装置漏气就不能收集的所需气体,这一推断也是合理的.
故选:A
6. 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答案】B
【解析】
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错误;
B、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故选项为:B.
7. 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镁粉 B.面粉 C.煤粉 D.大理石粉
【答案】D
【解析】
可燃性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与氧气接触发生剧烈燃烧,体积迅速膨胀,容易发生爆炸,面粉、煤粉、镁粉都能燃烧,都具有可燃性,所以都容易发生爆炸,大理石不能燃烧,不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
8.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容器内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D.硬纸板冲高后,热量散去,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析】
A、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故正确;
B、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故正确;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燃爆,所以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故错误;
D、硬纸板冲高后,热量散去,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而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降低,故正确.
故选C.
9. 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说法正确,故正确;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法错误,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错误;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说法正确,故正确;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故正确.
故选B.
10. 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中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
C.实验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A、实验中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正确;
B、图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正确;
C、图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错误;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C.
11. 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实验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B.图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C.图中水下白磷通氧气后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D.若将图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答案】A
【解析】
A、图实验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所以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正确;
B、图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错误;
C、图中水下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空气接触,其他两个条件都符合燃烧条件,所以通氧气后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正确;
D、由于红磷的着火点为度,热水温度根本就达不到,所以若将图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错误.
故选A.
12. 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B.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C.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D.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探究的粗细不同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那么做此实验时要注意:自变量是铁丝的粗、细;其它的因素都相同.所以
A、完全一样的铁丝,没有自变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错误
B、自变量变成了氧气的浓度,自变量没有找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错误
C、只有一个自变量并且是铁丝的粗细,其它因素均相同;故正确
D、除了自变量外,还有其它变量(不同浓度的氧气)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错误
故选:C
13. 下列有关指定容器中水的主要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
装置
铁钉生锈条件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主要作用 试管中的水:
使铁生锈的物质之一 量筒中的水: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被抽出的水的体积约量筒中水的总体积的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烧杯中的水:
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选项 A. B C. D
【解析】
A、干燥的空气中铁钉不能生锈,而装有水的试管中铁钉生锈了,说明水是铁钉生锈的条件之一,故说法正确;
B、我们在测定空气成分时,所用的是简易的装置,在测定广口瓶的容积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通过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来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判断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可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由于量筒的容积与广口瓶的容积不一定相等,所以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不一定是量筒中水的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说法不正确;
C、铁丝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的温度很高,如果直接和集气瓶接触会导致集气瓶的炸裂,所以放些水的作用就是防止高温的熔化物炸裂集气瓶,故说法正确;
D、探究燃烧的条件时为了验证空气对燃烧的影响,而在热水中加入一块白磷,通过和铜片上的白磷相比较得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同时通过比较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同样在热水提供的热量之下白磷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来得出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4. 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红磷着火点;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着火点高
【答案】C,
【解析】
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正确;
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空气,故错误;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C
15. 把几小块木炭放在球形管中,按下图所示连接装置.打开玻璃活塞,氧气进入球形管,发现木炭不燃烧;关掉氧气,给球形管内木炭加热,木炭同样不燃烧,此时打开玻璃活塞,氧气立即进入球形管,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接触;二是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解析】
据题意可知木炭燃烧必须同时具备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两个条件.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接触;二是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故答案为: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接触;二是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16.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试管中充满空气)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可知:白磷着火点为,红磷着火点为,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白烟.
(1)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根据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3)你认为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吗?如果有,请指出来________.
(4)若试管改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待试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假如进入试管中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不考虑橡皮塞所占体积),请问你能从该现象获得哪些信息(写两条):________.
【答案】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2)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有,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可能会弹起橡皮塞;
(4)试管中白磷足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约占总体积的.
【解析】
(1)观察图形,了解题意可知试管中的白磷与空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所以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2)分析甲图中的试验现象可知,试管中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3)图甲所示的试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试管内的物质燃烧会使空气受热膨胀,使橡皮塞弹出.
(4)白磷的燃烧需要消耗氧气,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正好进入试管中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说明试管内的氧气已被消耗殆尽,有足量的磷参加反应.
17.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红磷的着火点是,…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并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表中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2)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2)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装置与图装置比较的优点是________.
(2)小林同学指出图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
(填字母).
.收集生成的气体????????????.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答案】
【改进与实验】
现象 解释
(1)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解析】
【改进与实验】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
【反思与评价】(1)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防止污染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气球的弹性较大,
(2)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分析可得出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改进与实验】燃烧必须达到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投入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会燃烧;试管中的白磷会燃烧,它的温度即达到着火点又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试管中的红磷尽管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装置与图装置比较燃烧后的产物在试管中不会散发到空气里,所以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所以图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被冲开
18. 小江等一组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三种猜想,并根据猜想的内容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成功地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答案】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与氧气有关 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
燃烧与温度有关 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解析】
根据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即可作答.
【解答】
解: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
再根据题干分析可知,
答案为:实验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实验三: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
19.(2019年河南省18.(2分))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MnO22H2O+O2↑ ;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答案】2H2O2 MnO2H2O+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解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故答案为:2H2O2 MnO2H2O+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0.(2019年广东省二题19.(4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
(1)按“题19图”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 。
(2)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室内
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 。
【答案】(1)3Fe+2O2 点燃 Fe3O4 瓶底加少量的水和细沙(2)给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解析】实验室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3Fe+2O2 点燃 Fe3O4,该实验容易导致集气瓶炸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在瓶底加少量的水和细沙。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是:打开门窗,给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21.(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一题5(3分))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答案】A
【解析】可燃物燃烧!1: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2:可燃物得温度要到( 达到着火点)故选A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基础篇
能力提高篇
中考真题篇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页 (共 2 页)
2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