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4至56页《登月之旅》
教材分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惟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干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但是,当时科学技术落后,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去太空旅行只是一个难圆的梦。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人类经过不断开拓进取和不懈努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船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的表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很了解,但不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策略:
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并通过沙盘模拟实验探究环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环形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
2、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玻璃球、记录纸、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赏月,引入课题
欣赏月亮图片(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的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设计意图:欣赏美丽的月色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向往,也跟后面月球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二、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1、肉眼观察
师:“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苏轼,他看到天空中的一轮圆月,写下了一首词,名叫《水调歌头》,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课件出示)
师:“月亮上真的有宫殿吗?”
师:“对,古时候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察月亮,(板书)所以只能想象月亮上的景象,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传说吗?”(课件出示:嫦娥奔月)
2、望远镜观察
师:“传说终究是传说,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就用他自制的望远镜来观察月亮,他看到月球表面有众多的月海、高地和环形山。(课件出示)
教师介绍月海、高地和环形山。
三、模拟实验,研究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
师:“谁来猜一猜月亮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小组讨论,汇报。
师:“有同学说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我们来看一张地球上的陨石坑图片,(课件出示)是不是挺像的啊?”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师:我们用沙盘模拟月球表面,用玻璃球模拟陨石,让玻璃球自然下落,撞击沙盘,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实验前先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
1、先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玻璃球,
2、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
3、要让玻璃球自然落下。
4、将玻璃球取出的时候要小心,不要碰到“环形山”。
5、别忘了填写实验记录表哦!
学生开始实验、记录、汇报。
师:“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不难看出,流星和陨石的撞击是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由于撞击的陨石大小、力量不同,所以环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最大的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可以把整个海南岛放进去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个模拟实验,自行探究出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为了模拟得更加准确,我们再用手电筒光模拟太阳光,分别直射和斜射玻璃球坑,看看玻璃球坑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学生开始实验、记录、汇报。
师:“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观察环形山效果最好呢?是太阳直射时还是斜射时?”
师:“对,农历十五的时候太阳直射月亮,环形山没什么影子,而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和二十三是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间。”
[设计意图:用手电筒光模拟太阳光,让学生分析得出月球上的阴影和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
小结:“刚才我们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好不好?今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方法继续来研究一些问题。”
四、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师:“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们不再局限于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你对月球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再来补充一些。”(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在地球上看见的是月球的正面,而月球的背面在地球上是无法看见的,看这两张照片,月球正面和背面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能不能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和前面的模拟实验相联系起来,就很好了]
五、了解美国和中国的探月工程
师:“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到月球上看一看啊?那我们就随着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到月球上看看吧!”
师:“1969年7月20日,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登上了月球,其中一位名叫阿姆斯特朗,他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他激动地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当时的纪录片吧!”
师:“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探月工程吗?”
(课件介绍我国的嫦娥工程)
观看“嫦娥二号”发射视频
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有可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我国探月工程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六、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月球又多了那些了解呢?”
七、讨论
师:“如果带你去月球旅行,要做哪些准备?”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古代————近代————现代
(神话故事) (望远镜) (登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