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知道比与比例的关系,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在举例、分类、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活动中发展学
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
主动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比的知识
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谁来说一说,你都在哪些场合见到过国旗?(展示三张国旗图片,相关数据分别为长90米、宽60米;长16.2米、宽10.8米;长5米、宽10/3米。)
这些国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国旗制作的奥秘,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
(板书:比例)
说到比例,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以前学过的——比。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课前检测”部分,复习一下比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知的国旗,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比例的意义
1、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1)写出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全班交流,探求共性。
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面两个比为例,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什么符号能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旁板 90:60=16.2:10.8)
利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你还能写出不同的等式吗?(旁板)
这是一种新的表达式,它的名字就叫比例。
(3)概括比例的意义。
现在,能试着说一说你对比例的理解吗?
课本上对比例是怎样定义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7页上半部分的内容,并完成学案上自学引导部分的问题。
学生交流。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引导学生提炼出比例意义的重点,并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得出比例的两种表达式:
板书 a:b=c:d或a/b=c/d(b、d不能为0)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刚刚我们认识了比例,如果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练习:
完成学案课堂训练(一)第1、2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交流。(板书:内项、外项)
练习:
完成学案课堂训练(一)第3题。
2、活动探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
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不过我把它的两个内项隐藏起来了,(旁板12∶□=□∶2)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
学生回答,师在方框下面板书,如1和24,2和12,1/2和48……
(2)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呢?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
(3)小结。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应用性质,自主判断
(1)在前面的练习中我们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你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现在请大家用你发现的方法完成学案课堂训练(二)。
4、总结方法,辨析概念
(1)现在,你有几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之差,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总结: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设计意图:以上比例基本性质的教学,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灵活运用,大显身手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请认真完成学案灵活运用与拓展天地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了活用知识点与拓展天地两个部分,其中活用知识点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而拓展天地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天地的这个问题要想写出全部的八个比例式,需要综合运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难度比较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纵深,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并促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