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与小猫》
——《生命的诞生》说课稿
大城县城内第四小学 常丹华
一、创设本课的背景
(一)、分析教材
本课出自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命的诞生,但教材上只重点讲了动植物产生后代是靠繁殖来实现的,而作为主宰世界的人,在哺乳动物的环节仅仅出示了三张照片即父亲、母亲、我,却把试管婴儿作为了科学在线 ,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视野。
、分析学情
我担任五年级六个教学班的科学课,当我讲完动植物的繁殖后每个班都会有一部分学生问:“老师,人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老师,人是怎样出生的?”有些孩子还会追到我办公室来问类似的问题。我经过几日的推敲,便做出了以下大胆的尝试。
首先,我对五年级的孩子的心理作了分析:十一二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前期,对敏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又懵懵懂懂、似是而非。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对敏感话题闪烁其词采取搪塞或回避的态度,只能促使孩子自行寻求答案,去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或不科学的书籍,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误入歧途,不如我们采取大禹治水的办法,“遇阻疏导”来帮助孩子们解疑答惑。
其次,选择性的使用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基于孩子们对此话题普遍的敏感度,我对教材着重点进行了调整,把人类生命的诞生作为重点而把试管婴儿作为拓展参考,于是就衍生了这一课——《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也是有性生殖,胎生,哺乳动物。
2.了解母体孕育新生命的简单历程,普及性教育。
3.珍爱生命,感恩母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普及性教育,了解生命诞生的简单历程。
教学难点:怎样以更好形式的使用课件解读课程。
四、教学准备
、信息的收集:
以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回家采访妈妈
1.我是怎么出生的?
2.妈妈在怀我是有哪些反应?
(二)、材料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背景音乐周信安版《天之大》、自制教具孕妇模仿袋。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科学的解析课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 抛出问题“我是怎样出生的?”让学生在访谈的基础上回答。
生, 回答,捡来的、妈妈生的等。
(二)、活动一:绘本故事《小威向前冲》
1. 师, 不急于揭晓答案,先来欣赏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看看你从故事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认识,播放视频。
学生, 带着问题观看。
2.视频结束,师生互动
师, 提问:“小威是谁,最后他到哪里去了?”
生, 指名回答:“小威是一枚精子,他变成了小娜”
师, “我们现在说说看,我们是怎样出生的吧?”
生, A.爸爸妈妈生的、B卵子和精子在一起变成小宝宝、C爸爸的精子与妈妈的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小宝宝。
师, 总结并板书:爸爸的精子+妈妈的卵子=受精卵——胎儿——婴儿(小宝宝)
师, 问:“人类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是胎生还是卵生,是否哺乳动物?”
生, 生回答:“人类属于有性生殖,胎生,哺乳动物。”
师,总结并板书:有性生殖、胎生、哺乳动物。
(三)、活动二:利用现代科技四D手段,科学的解析人类生命诞生的全过程
师,播放视频“从精子卵子的碰撞到生命的诞生”
1.师生互动
生, 观看。
师, 重点的地方配以首语指示。
2. 视频结束师生互动
师,依次问:“我们在没出生之前是生活在妈妈的( )里,输送营养的器官是( ),提供营养的器官是( ),胎儿周围包裹着厚厚的一层水叫( ),我们在妈妈的子宫里居住了大约( )月、相当于大约( )天,才分娩,从此我们由胎儿改名叫( )。”
生, 依次回答:“子宫,脐带,胎盘,羊水,10个月、280天,婴儿。”
师, 板书:子宫,脐带,胎盘,羊水,10个月、280天,婴儿。
师, 阐述:母体在怀孕分娩前,体重增加了大约12.5公斤,包括胎儿、胎盘、脐带、羊水等,其中胎儿仅占了3公斤左右。
生, 惊呼,好重呀!
(四)、珍爱生命,感恩母爱
1.学生分别展示访谈结果——“妈妈怀我时的反应”
A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B腿肿手肿、血压高,C头晕、低血压,D睡觉时翻身困难、弯腰不便,E肚子疼、腿抽筋,F脸上长色斑、变胖等。
2.分组体验母亲怀孕负重的感觉
A孕妇怀孕模仿袋仅是新生婴儿的标准体重3公斤。
B 设计体验难度,听口令做动作,如:步行、弯腰捡物、蹲起、翻身等。
C谈体验感受,好重、真累、生活不方便、干活不得劲等。
师, “这只是一个小生命刚出生时的标准体重3公斤,试问再加上剩下的9.5公斤会有多重,如果再加上哪些妊娠反应,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 “痛苦、要命了、要死了、痛苦不堪......”
师,总结:“生命来之不易,同时我们的母亲就是忍受着这些巨大的痛苦孕育我们的生命,如果折一根肋骨算一级痛的话,妈妈分娩时的产痛是十二级痛。宝贝们听到这儿,你想对妈妈说点什么呢?”
生,“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您......”
3.爱要大声说出来
师,回家对妈妈说一句感恩的话并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宣布下课。
教后反思
孩子们整节课都情绪高昂,回答问题积极主动,下课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也提出了一些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男女,为什么会生双胞胎,早产儿能活吗”我惊奇的同时更多的是欣喜,孩子们课堂生成了这莫新多问题,不仅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孩子积极的思维与互动得以充分的体现。于是我又生成了第二课来解答孩子们问题,但这次是孩子们自己查阅资料分组完成课题,我只是作为一个支持者、帮助者、和纠错者与孩子们交流互动,这节课孩子们依然情绪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