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楚汉战争②班超经营西域③设置西域都护④文景之治
A.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②④③①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的“造意”出自
A.毕昇 B.蔡伦 C.华佗 D.张仲景
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包括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汉武帝统治时期 B.张骞通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经营西域
4.最早为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班超 B.张骞 C.卫青 D.霍去病
5.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史实不能在这部书中查到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班超经营西域
6.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正式开启,人们对其历史更加关注。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②丝绸之路通到安息,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只达两河流域
③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
④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计”指
A.推恩令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君主制
8.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有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与材料中“将相本无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楚汉之争 B.巨鹿之战 C.抗秦首义 D.黄巢起义
9.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措施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平定七国之乱,保持国家稳定
C.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势力
10.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众多王朝,其中一部分王朝被后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下列不属于此类情况的是( )
A.西周与东周 B.秦朝与前秦 C.西汉与东汉 D.西晋与东晋
11.如下图,在简易年代尺上,P点代表《史记》记载所截止的年代,则以Q点开始的区间最有可能包含下列哪一事件?( )
A.涿鹿之战 B.商鞅变法 C.焚书坑儒 D.赤壁之战
12.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巨大。在古代世界四大发明中出现于汉朝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14.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在( )
A.秦灭六国时 B.东汉明帝时 C.张骞通西域后 D.班超出使西域后
1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懂得造纸
C.光武帝改进了造纸术 D.造纸术发明后,逐步传到世界各地
16.秦统一全国以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铲形币 C.圆形方孔铜钱 D.蚁鼻钱
17.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其内部始终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两大矛盾,据此回答: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8.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目的是
A.弘扬儒家思想 B.贬低外来思想
C.保持百家争鸣的局面 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19.陈胜吴广起义具有的独特历史作用
A.首先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B.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D.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腐朽的秦王朝
20.汉唐时期,西域与内地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对此,下列内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中原传入西域的有凿井、铸造技术
B.西域传入汉朝内地的有毡、毯、唢呐、良种马
C.唐朝时从内地运往西域的有丝织品、茶叶、铁器
D.西域运往唐朝内地的主要是纸张和农具
二、简答题
21.人们常用“雄才大略”来赞扬汉武帝,请结合相关史实评价汉武帝
22.概括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三、综合题
23.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1)汉朝时的西域是指哪里?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
材料二
(2)材料二中这条古丝绸之路起点A在中国古代的哪个城市?通过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哪一大洲?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三 中国的冶金、凿井、养蚕等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瓜等也传入中原。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至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3)根据材料三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的情况,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战国时期,复仇报怨、私斗之风仍很盛行,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秦自商鞅变法始, 一方面把民气导向公战,一方面严惩私斗(包括家庭宗族间的复仇斗争)。后来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张金充《商鞅交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门房之诛是门误,房诛的合称。门诛者,诛其一门;房诛者,诛其一房。北魏初年修律,门房之诛一直沿袭未改,直到孝文帝时下诏:“一人为恶, 殃及闼(全)门,...朕深所愍悼(哀怜),自今非谋反大逆外叛(叛国),罪止其身。”
——摘编自简修炜 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社会习气和为改变该习气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比较北魏初年与孝文帝时对“门房之诛”在最刑上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变法(改革)措施对社会所起的共同作用。(4 分)
2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破坏了尧舜禹时期的什么制度?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周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3)材料三中所说的“商君”是指谁?当时“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商君的改革与“始皇”“并天下”的关系?
材料四 观察下面示意图
(4)材料四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其中在地方推行的哪一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材料五 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5)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和加强对地方官的检察,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C2.B3.C4.B5.D6.C7.A8.C9.C10.B11.B12.A13.A14.C15.C16.C17.A18.D19.B20.D
21.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监督京师与地方官员。
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统治;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
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但是他也大权独揽,长年与匈奴战争造成巨大的损失,总之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他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皇帝之一。
22.(1)政治:实施推恩令;
(2)经济:实行盐铁专卖;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3.(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
(2)长安; 欧洲;
作用:促进东西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特点: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说明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意思相近即可)
24.(1)复仇报怨、私斗之风盛行;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减轻了刑罚。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发展。
25.(1)禅让制
(2)分封制
(3)商鞅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实施“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