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两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两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3 19:4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两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
1.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凝固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从下面这幅《汉墓出土陪葬陶制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信息是( )
A.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B. 西汉初年牛车普及
C. 当时交通不便 D. 牛力量大,适宜拉车
2.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 力倡节俭 B. 大兴文治 C. 休养生息 D. 平抑物价
3. 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图节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4. 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统治者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而采取的政策。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不包括( )
A. 吸取秦亡教训 B. 恢复社会经济
C. 限制土地兼并 D. 巩固封建统治
5.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
A. 西汉的建立 B. “文景之治”
C. 刘邦的统治 D. “兵罢皆归家”
6. 西汉王朝是继秦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和建立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
A. 汉高祖、公元前202年 B. 汉文帝、公元202年
C. 汉文帝、公元前207年 D. 汉景帝、公元207年
7.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 )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减轻人民负担
C. 发展社会经济 D. 巩固王朝统治
8. 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 )
A. 以德化民政策 B. 允许土地私有措施
C. 优先发展商业政策 D. 休养生息政策
9. 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而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治国方略是在( )
A. 高祖时期 B. 文景时期 C. 宣帝时期 D. 光武帝时期
10. 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发展农业生产 D. 巩固汉朝的统治
11. 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之时又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土地税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
①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人民对政府不满,不断起来反抗 ③为汉朝的强盛奠定基础 ④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2. 《汉书·食货志》记载:“太仓之粟(粮食)陈陈相因(逐年堆积),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这是对哪一历史时期的描述?( )
A. 秦国的商鞅变法时期 B. 秦朝的秦始皇时期
C. 西汉的文景时期 D.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
13.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 )
A. 汉文帝 B. 秦始皇 C. 汉高祖 D. 秦二世
14.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 )
A. 以士为本 B. 以农为本 C. 以工为本 D. 以商为本
15. “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它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为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开疆拓土的准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16. 经过文帝和景帝近40余年的整治,西汉初年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对该局面的出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借鉴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
B.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取得巨大成效
D.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17. “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 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18. 历史故事“缇萦救父”中,汉景帝被缇萦感动,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这说明汉景帝重视( )
A. “以德化民” B. 以法治国 C. 废除法律 D. 重农抑商
19. 汉阳陵南侧出土的明代石碑碑文,称赞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以下属于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派遣王昭君和亲 C. 减免田租赋役 D. 兴办太学
20. 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表明汉文帝( )
A. 当时国家很贫穷,消费不起 B. 做样子给百姓看,怕大家说他是昏君
C.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D. 节省财政开支,以削弱诸侯王势力
二、综合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材料二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费正清、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在治国方面的共同点。文帝、景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不能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建立的70年间会如此繁荣,和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局面有什么特点,被后世称为什么?
(3)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的启发是什么?
22.汉朝建立初期,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初社会所“面临诸多的困难”。
(2)据材料二,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的目的是什么?为“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除农业以外的统治政策。
(4)历史上是如何赞誉材料四所述现象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CACB 6-10 ADDBD 11-15 CCABA 16-20 BDACC
二、综合题
21. (1)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注重由上到下贯彻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2)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文景之治”。
(3)保持社会稳定;重视发展经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22.(1)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国家经济困难。
(2)目的:增加农业劳动力。措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 “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