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导导学习时间:2分钟约170万年前约70-20万年前约3万年前会打制粗糙的石器,会使用火会打制不同类型的石器,会保存火种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会人工取火原始群原始群氏族约70-20万年前采集渔猎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和出土的农作物图片,列举我国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说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名称和分布区域。2、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列表归纳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和经济生活,结合地理因素分析他们的房屋建筑的作用。3、通过比较北京人与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食物获取方式、生活方式和物质基础,分析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重点: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难点: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思(基础感知)学习时间:13分钟1. 原始农业的发展
(1)概况:距今_________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_和________。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_________。
(2)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思(基础感知)2.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距今约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
(2)房屋建筑: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3)经济生活:①农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_________的遗迹,表明_____________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用具以_________最为典型。②畜牧业:家畜以猪、狗和________为主。③手工业: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_________,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还运用_________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___________。思(基础感知)学习时间:13分钟3. 半坡居民的生活
(1)半坡遗址:在_____________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_________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2)房屋建筑: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__圆形房屋,屋内有炕灶,多用木头作柱子。
(3)经济生活:①农业: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________石器(新石器时代),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______(蔬菜)。②畜牧业:饲养_____和______等家畜。③手工业: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________;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_________;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_________、制衣。学习时间:7分钟议(深入学习)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一: 学习时间:7分钟议(深入学习)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展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依据教材和上述材料,将下面这段文字补充完整。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生活在__________时代。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经济生活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主,辅之以制陶、纺织等__________。从北京人到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__________,在生活方式上由迁徙生活转变为____________。与北京人相比,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获取食物的来源不仅更丰富而且更________。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快的________,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与物品交换,最后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新石器采集渔猎手工业生产者定居生活稳定增长评一、原始农业的发展最早的人工栽培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稻、粟、黍和大豆的国家,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评红山遗址大汶口遗址磁山遗址马家窑遗址半坡遗址大溪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一、原始农业的发展玉蟾岩遗址东胡林遗址贾湖遗址陶寺遗址评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革新耒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翻土农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耒耜是后世犁的前身。评一、原始农业的发展兴起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评一、原始农业的发展a.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从事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b. 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分散的氏族和部落通过联姻、结盟组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驻地逐渐成为中心聚落,进而发展为城市。c. 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引发新的社会分工与物品交换,最后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原始社会解体。影响评二、河姆渡人的生活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磨制石器、
骨器、
角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陶器、玉器、漆器乐器骨哨
象牙雕刻评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深约1.35米,外围有一直径约6米的栅栏和28根木柱,因此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水井。河姆渡人用骨器多于石器,骨耜比较锐利,适于开发南方的沼泽地带。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即耒),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评黑陶釜(炊煮器)猪纹陶钵(饮食器)盂形器(储藏器)龟形陶盉(水器)陶器是河姆渡人的重要生活用具。按用途分,主要有炊煮器、饮食器、储藏器和水器(或酒器)四种。釜是最主要的炊煮器,相当于今天的“锅”。饮食器以盘和钵为主,后来逐渐被豆取代。储藏器则以罐、盆和盂最普遍。评朱漆木碗。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涂漆制品,碗的外壁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微见光泽。学习时间:8分钟评三、半坡居民的生活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磨制石器、
骨器、
角器种植粟、蔬菜饲养猪、狗彩陶、纺织乐器陶埙评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为:距今约1万年至四五千年。评陶器的烧制温度在1000℃左右,通过控制火焰和选择原料,人们能够烧制出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其中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
半坡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有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评半坡人用野生植物的纤维,如葛、麻等,用纺轮捻成线,织成布。当时的织布机是水平式的,一端固定经线,另一端系在腰际,使用时手持骨梭来回穿梭编织。评尖底瓶(水器)陶埙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最早的陶埙出土于半坡遗址,只有一个音孔。至迟到春秋时期,埙发展到六孔,并能演奏五声和七声音阶。尖底瓶是半坡遗址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溢出。评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原始社会墓葬中,能分出早、中、晚期的有118座。早期墓葬多数没有随葬品,而愈到晚期随葬品就愈多,有的墓穴中有象牙梳、碧玉铲、玉环、玉指环、彩陶、猪头骨等;而有的墓穴中却没有随葬品或仅有一两件随葬品。大汶口遗址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私有制,氏族成员之间发生了贫富分化。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评本课小结原始农耕生活农作物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蔬菜;饲养猪、狗;制作彩陶,纺织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作玉器、漆器,雕刻1. 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河姆渡遗址B检2. 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河姆渡居民相符的是( )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②种植水稻;③住干栏式房子;④挖井饮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B检3.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会建造房屋 B. 能制作陶器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能饲养家禽家畜 C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