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争》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争》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3 15: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武汉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历时4个多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形势是( )
A. 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D. 正面战场进入抗日高潮
2.中国人民坚持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淞沪会战------中国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百团大战-----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3.“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一历史事件促成了( )
A.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 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日战争
4.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应该在( )
A. 九一八事变之后
B. 西安事变之后
C. 卢沟桥事变之后
D. 中共七大之后
5.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始于
A. 武汉会战
B. 七七事变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6.“1937年呐,日本鬼子进了中原,先打开了卢沟桥,后进了山海关”,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小兵张嘎》的主题歌词,请问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7.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该阶段
A. 武汉保卫战
B. 第三次长沙会战
C. 第二次长沙会战
D. 豫湘桂战役
8.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太原战役
9.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B. 田中正明否定传闻(口述)历史具有考证价值,表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
C. 此观点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 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10.美国《纽约时报》曾载文,称“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足见全世界均认蒋氏,为中国最大领袖,而自动推崇之。”它评述的事件是( )
A. 西安事变
B. 七七事变
C. 重庆谈判
D. 南京解放
11.今天在北京有两条马路分别叫“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其命名的原因是( )
A. 他们二人都是出生于北京的名人
B. 这两条路是由他们设计的
C. 他们在卢沟桥战役中为国捐躯
D. 他们为解放北京立下了战功
12.下列对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B. 在抗战即将胜利前召开
C.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D. 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3.1946年东京国际战犯法庭上,日本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承认当时(1931年)的日本关东军未经宣战就在24小时内占领沈阳和长春,然后成扇形展开,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关东军行动的速度和目标的精确性,证明了这位外交官的供词的真实性。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这一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14.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这里,他所说的“1936年发动的事变”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双十二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三事变
15.“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此项土地政策出现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朝鲜战争时期
16.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调停。针对蒋介石的拒不让步,周对蒋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由此可知,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是( )
A. 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B. 国民党内部一致同意联共抗日的主张
C. 中国共产党做出巨大的努力
D. 蒋介石做出了主动让步
17.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由决定的。
A. 主要社会矛盾
B. 社会性质
C. 国民党的阶级性质
D. 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8.一位老八路说“当我们听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我们立时呆呆地立在那儿,没有眼泪,它早干了,……,所有的哭泣,所有的欢笑都代表不了我们的心,想笑,因为我们胜利,想哭,那是为我多难的祖国母亲,我们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胜利了’!……,今天是我们的日子,今天是我们子孙应该时刻铭记的日子。”“今天”是( )
A. 1945年8月15日
B. 1945年8月5日
C. 1945年9月15日
D. 1944年8月15日
19.小林宽澄在201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曾是一名侵华日本兵,被俘后在延安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加入中国抗日军队,他参加的军队是 (  )
A. 北伐军
B. 红军
C. 八路军
D. 解放军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之所以修建在卢沟桥,其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军队在此进行了英勇抵抗
B. 日本在此屠杀了大量中国军民
C.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文献在此
D.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1937年——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给张学良的密电?对该事件国民党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2)与材料二有重大关系的事件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该事件?
(3)材料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2.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关系是两千多年友好,五十年对抗。”
——周恩来
材料二:2014年是中国新的甲午年, 每每道出“甲午”二字,我们联想120年来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画面,荡气回肠之感必定油然而生。不会忘记,1894年,19世纪第二个甲午年。惨烈的大海战,让中华儿女拳拳赤子之心震颤……
——人民网社评
材料三: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今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但中日两国间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中日之间现在真正的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中日之间“五十年对抗”完全是由日本对华侵略造成的,请举出近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三次侵华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惨烈的大海战”指什么?在这次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谈谈处理中日关系应持怎样的正确态度?
2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的危急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谱写了一曲曲赞歌。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风雨兼程,最终取得胜利。什么事件标志着它的成立?
(2)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西安事变”中,张、杨接受了共产党的什么主张?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何重要意义?
(3)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取得成功,请问中共独立领导军队的开端是什么事件?
24.史料浩如烟渺,很多历史爱好者为此望而生怯,进而退却。而对于这已离我们远去的历史,我们可否用其他方式去探寻其真实面目呢?今天我们一起出发,依据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经典歌曲及新闻,用不同的方式来走进这段历史。
步骤一:读图片——回顾屈辱的历史
材料一:
(1)请写出上述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步骤二:品歌词——体会不屈的抗争
材料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分党,不分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强盗正在走向灭亡。待到最后胜利日,世界的和平见曙光。
(2)材料二是《游击队之歌》,它唱出了中国人民共同抗敌的必胜信念,在抗日的战场上我们越打越坚强。请分别举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抗敌的两个著名战役的名称和两名抗日英雄的名字。
(3)歌曲中唱道“日本强盗正在走向灭亡”,请问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条)
步骤三:看新闻——把握中日关系现状
材料三: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日本。回国后在央视《东方时空》谈访日感受时说,在日本参观靖国神社的人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次,且大部分是青年人,而参观日本的和平展馆的人每年却只有50万人次左右。
材料四:《中国新闻网》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再现“遣唐使船”,它是中日友好交往的纪念,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4)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实际,你认为影响当前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5)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自古便已有了联系,请你谈谈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摘自人民网
请完成: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示通电发表的历史背景和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
(4)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38年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会战后,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项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A项不合题意;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C项不合题意;第三次长沙会战正面战场进入抗日高潮,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答案】A
【解析】A项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故A项搭配正确;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B项搭配错误;C项中国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百团大战,故C项搭配错误;D项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故D项搭配错误;故本题选A。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由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是1928年;选项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是1937年七七事变;选项D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日战争,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是指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或新编四军,改编后即着国军统一制式军服。这始于在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以丢失人为借口,攻击宛平城,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人民开始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对上海发动攻击,淞沪会战开始。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抗击日寇。当天就取得击落日机6架、击伤1架,而我方零伤亡的辉煌战果。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这首次空战的胜利,也为了进一步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英勇抗击日寇,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故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所以答案选D。
7.【答案】A
【解析】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广州失陷后,日军的兵力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属于武汉保卫战之后的会战,故选A。
8.【答案】C
【解析】C项是徐州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和日军进行的一次激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因此本题选C。
9.【答案】D
【解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完全可以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田中正明否定传闻(口述)历史具有考证价值,表现了他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邪恶用心,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田中正明的观点否定了侵华日军暴行,严重损害了中日两国的利益,所以答案选D。
10.【答案】A
【解析】从提干上看,重点词语“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是指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扣押了蒋介石,应选A。
11.【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队坚决抵抗,壮烈殉国。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北京的两条马路分别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B、C、D三项都是七大的内容,A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是在遵义会议上形成的,和题意不符,所以选A。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词:“1931年”,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三省。结合所学知识,符合这些特征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选择答案A。
14.【答案】B
【解析】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A、C、D都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C
【解析】从题干提供的信息来看,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巨大让步和努力,才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1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所以要建立统一战线,这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实行全民族抗战;所以历史上国共二次合作都是由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决定的;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1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A项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的军队名称;B项指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前共产党的军队名称;D项是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的军队名称。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又被称之为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所以答案是D。
21.【答案】(1)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中国。
(2)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材料一中“无论日本……我方应予不抵抗”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结果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抗日战争”也可)。
(2)黄海海战;邓世昌。
(3)主要因素: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
(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敬和理解;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等。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4年到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到1901年日本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2)依据材料中“1894年”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指的是在1894年到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日军展开了战争,最终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依据材料中的“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可以知道,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
(4)历史证明友好有助于双方发展,对抗对双方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双方都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敬和理解;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等。
23.【答案】(1)中共一大的召开
(2)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为了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标志着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形成中华民族抗日的巨大力量。
(3)南昌起义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伟大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党中央派出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军队的开端。
24.【答案】(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2)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任举两个);佟麟阁、赵登禹、李宗仁、彭德怀等(任举两个)
(3)苏联出兵东北,打垮东北关东军;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全民族浴血抗战,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任写两个即可)
(4)历史问题(日本在近代对中国的侵略);领土问题(如钓鱼岛);教科书问题(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国的干涉(任写两个即可)。
(5)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互惠互赢,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
【解析】(1)观察图片及提示,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分别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开始;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2)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敌人,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展开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根据所学知识,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美军在太平洋上同日军战斗的同时,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4)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实际,影响当前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日本妄图歪曲历史,让南京大屠杀等真实事件消失于世;参拜靖国神社,不思悔改,不面对历史的惨痛教训;日本同美国一道,在国际论坛上主张“中国威胁论”;在本是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上进行活动,严重侵犯我国领土权益。
(5)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的重大意义,围绕两国关系的积极影响即可。
25.【答案】(1)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任意1点,即可得分
(2)南京大屠杀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4)感悟: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共合作则民族振兴,国裂则民族衰败;要谋求两党合作,促进国家统一,走和平发展之路等。
(言之有理,答任意1点,意思相近即可得。)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发表的历史背景是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根据材料中的内容“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南京大屠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是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是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抗日战争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勿忘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国共两党合作则民族振兴,分裂则民族衰败;当今谋求两党在此合作,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走和平发展之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