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 3.3高一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1 3.3高一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1-03 18: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年教师汇报课教案
教学科目 物理 授课时间
授课课题 第三章第三节 摩擦力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新 课 程 标 准 要 求 1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 会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5 知道生产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将物理知识应用生活。
教学背景分析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本节知识是本章的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初学者并不容易理解。教材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
学 情 分 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对摩擦力有着简单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错误感性认识。
教 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摩擦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点穴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部分
情境导入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前两种重力和弹力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重力和弹力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最后一个——摩擦力。 学生回忆前两节课所学的重力和弹力的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 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存在摩擦的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第三部分 点穴突破 第三部分 点穴突破 一 摩擦 现象 分类干摩擦(外摩擦):固体表面之间的摩擦。主要有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湿摩擦(内摩擦):液体内部或液体与固体之间的摩擦。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二 静摩擦力PPT展示实验:在一个水平桌面上放一个小木块,将弹簧秤勾在小木块上,并用一个水平向右逐渐增大的力缓慢拉动小木块。 拉力等于2N时,物块静止。 拉力等于4N时,物块静止。 拉力等于6N时,物块静止。 拉力等于6.1N时,物块开始运动。 分析:在拉动木块而木块没动之前,木块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而木块始终静止,根据二力平衡可以知道这时,木块一定受另外一个与拉力等大反向的力,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 概念: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大小:根据二力平衡判断。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但是由于作用效果相同,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可以将摩擦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位置)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静摩擦力的值不会一直增大。一个木块时,拉力为6.1N时木块开始运动,当将两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叠放在一起时,拉力为12.2N时木块开始运动,当三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叠放在一起时,拉力为18.3N时木块开始运动。也就是说静摩擦力存在一个最大值,称“最大静摩擦力”,用fmax表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需要提供的拉力。fmax=?0FN ,FN为正压力;?0为最大静摩擦因数,不同物体间该值一般不同。 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挤压(3)接触面粗糙(4)有相对运动趋势三 滑动摩擦力PPT展示实验:拉动木板使木块与木板发生相对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将木板换成粗糙程度不同的钢板重复实验。 概念: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大小:由二力平衡判断,或利用公式f=?FN,FN为正压力;?为动摩擦因数,该值与两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可以将摩擦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位置)5.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挤压(3)接触面粗糙(4)有相对运动 学生听讲,回忆初中所学摩擦力的概念以及相关知识。 学生观察PPT展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思考木块受摩擦力的情况。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得出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最大静摩擦力,以及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学生观察PPT展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思考木块受摩擦力的情况,思考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第四部分 能力提升 练习:(1)教材P59页例题: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已知:钢与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 分析:雪橇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力,马拉着雪橇匀速前进时,马的拉力应该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压力FN=4.9×104N,滑动摩擦力f=?FN=0.02×4.9×104N=980N,所以马的拉力大小为F1=f=980N。(2)物体受压力静止在竖直墙壁上,现增大压力的值,物体受静摩擦力的值怎样变化?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在水平方向上,压力与支持力二者等大反向,水平方向上受合力为0,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由于物体一直静止,所以重力与摩擦力在数值上相等,摩擦力的值不变化,大小一直等于mg。(3)静摩擦力的方向能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分析:可以,静摩擦力的方向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成任意夹角。手拿粉笔朝四周任意方向运动。但是粉笔的相对与手运动趋势始终竖直向下,方向与粉笔受静摩擦力的方向相反。(4)静止的物体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错误)分析:擦黑板时,黑板虽然不动,但是黑板擦与黑板间有相对运动,黑板仍然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练习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题中,巩固本节课知识点。
第五部分 总结归纳 1.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其值可以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物体有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其值既可以用二力平衡判断,也可以用公式求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内容,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3.3 摩擦力一、摩擦1.现象 2.分类: ①干摩擦(外摩擦) 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②湿摩擦(内摩擦)3.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1.概念: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大小:根据二力平衡判断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可画在物体的重心)5.最大静摩擦力,fmax=?0FN ,?0:最大静摩擦因数6.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相互挤压③接触面粗糙④有相对运动趋势三、滑动摩擦力1.概念: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大小:①二力平衡②f=?FN,?:动摩擦因数(材料、粗糙程度)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可画在物体的重心) 5.产生条件:①②③④有相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