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1《燃烧和灭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1《燃烧和灭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1-03 19: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2.通过对灭火原理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教育技术标准:SETC·S 为学生选择良好的技术环境,鼓励学生使用技术资源(网络)支持学习,并学会获得信息的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课题,内容较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本课题的难点不多,主要是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而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且生动形象,学生兴趣较高,是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希望了解化学,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强烈愿望。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2.通过对灭火原理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科学小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实践,认识生活中的化学;2.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2.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关怀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在本课题中,燃烧的实例,可以借助学生的许多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理解;燃烧的条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学生经验型的逻辑思维的结合加以理解。因此,教材内容的这种设置方式,恰好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生活中燃烧的实例,并能作出简单的燃烧要具备的条件的推断。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课内容建立在学生对燃烧已有一定基本常识的基础之上,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虽然没有形成系统性理论知识,但已具备朴素的直观经验。为此,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训练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 标层次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认识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
2 认识 通过对灭火原理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3 了解 通过课前的两个科学小调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感受化学,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总结的方法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播放视频,实验探究和分析总结
课前对学生的要求
熟悉生活中燃烧的实例,并能作出简单的燃烧要具备的条件的推断。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 标层次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领会 图像 人类使用火 B A 理解 2min 自制
2 领会 录像 火的功与过 B B 理解 2 min 下载
3 领会 录像 灭火现象 H 综合 2 min 下载
4 领会 录像 火灾与自救 A E 综合 3 min 下载
5 理解 文本 燃烧与灭火 J F 综合 5 min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可燃物 2.燃烧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可燃物 →清除、隔离可燃物 燃烧 氧气 →隔绝氧气 灭火 温度达着火点→降温到着火点下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和教学环境设计
1.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2.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创设问题情景并播放教学录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普通教室 □实验室 √多媒体教室 □网络教室 □其他:(填写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的作用和运用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 新课 【展示图片】在远古时人类可利用火来取暧和烧烤食物,后来人类利用火来冶炼金属(投影图片)等,现在火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如现在我们每天在家里用火来炒菜等。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猜想这节课所学内容是什么? 观看【思考并回答】略 学生对彩图以及影片的感观印象是最强烈的,从这方面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录像短片】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如果我们不妥善使用火的话,火又会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如:楼房着火、工厂起火、商场着火、森林大火(投影:森林大火)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造成经济财产的损失,生命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设问】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那么对于燃烧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生活中利用燃烧的例子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学习 新知 【提问过渡】既然燃烧在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什么叫燃烧以及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情景1、燃烧的条件之一 ----可燃物(用酒精灯点燃火柴,并用镊子夹住火柴,直到火柴燃烧完毕。对比:石头不能点燃) 【讨 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情景2、燃烧的条件之二 ----氧气(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向白磷通入氧气后,白磷能燃烧。) 【讨 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情景3、学生完成补充的实验:燃烧的条件,作好实验记录。 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说明: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讨论热烈,得出:从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知道燃烧还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从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以及热水中的白磷通入O2燃烧,知道燃烧还需要的条件是:氧气。】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作的科学小调查一:生活中燃烧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分析。 思考分析 学生亲身深入生活去调查,体验到化学的乐趣,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
提问:通过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能得出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 说明: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自然会结合探究活动中的现象和小调查中的实例找出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提问】对于燃烧,你认为还应当探究什么问题呢? 学生讨论】(可能有:怎充分利用燃烧和控制燃烧两大方面)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思路从“燃烧的条件”引导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过渡】燃烧不当就会造成?(火灾)。火灾发生后应怎样做?(灭火或逃生)
【录像短片】播放灭火现场的短片, 观看视频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灭火的原理 【学生探究二】补充学生实验:蜡烛在不同条件下(1)空气中,(2)罩在烧杯内。燃烧的情况。 。 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让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投入课堂学习,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演示】桌子上放一金属板,上面蘸有酒精的棉布着火了,如何简单快捷地灭火? 讨论:用湿抹布盖灭 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进一步培养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问】除上述探究活动中的隔绝氧气的方法灭火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灭火?【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完成的科学小调查二:生活中火灾的例子及灭火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通过[活动天地] 和 [科学小调查二]的分析能得出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吗?
【学生分析】学习了灭火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火灾扑灭的原理: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③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思考分析,回答 可以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兴趣就更高了,经过热烈讨论后就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结】根据引起火灾的物质的性质而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师生交流】火灾现场基本的逃生方法与技巧。 讨论交流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播放录像:《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和自救》
结束语: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巩固 练习 《燃烧与灭火》1. 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2.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火,为什么?
3. 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思考完成 让学生做一位消防设计师,将所学的防火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收获与提高 【收获与体会】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本节课在技能、方法、能力、情感等方面还有哪些收获呢? 【反思与小结】(收获、体会、方法、……) 【练习与提高】课本P124 挑战自我 反思总结,提高学习能力
评价 修正 1、调查与研究2、家庭用煤做燃料时,为什么做成蜂窝煤? 3、家庭煤气泄漏应采取什么措施? 思考完成 加深理解与记忆,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促进 迁移 1、物质着火点可不可以改变? 讨论分析 培养理解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网上课堂的网址,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知识的习惯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在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的实验,感觉操作较困难,白磷在热水中融化且游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用制氧气不好控制氧气的流量。鉴于此,我作了如下改进,事先收集好一集气瓶氧气,实验时将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并且环保。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 标层次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1 掌握 作业课本P124 1-2题
2 理解 生活的常见的火灾灭火的原理
3 理解 燃烧的条件

形成性评价
本节课,通过学生课堂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探究,参与讨论、分析,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通过课前的两个科学小调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感受化学,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和师生互动实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探究过程并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燃烧的利用到利用不当会引起火灾,体现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中的作用,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采用了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又注重学生调查探究以及实践能力的评价,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教学反思、总结
1.探究活动设计:①对学生所提出的探究问题,应结合教材内容加以筛选,以使探究主题更加鲜明,更加贴近教学要求的内容,可操作性更强。 ②在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时,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想像和讨论的空间,教师不要替代学生的想法,而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③对本次探究活动的总结、学习体会,最好全班分小组出墙报,以供交流。 ④应该深入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方式,既扩大信息容量,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和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
应 用

学生的
活 动

教师进行
逻辑判断


开 始

学生观看图片

播放图片(01、02)

教师提问引入课题

学生思考图片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引导

师生总结

学生观看

播放录像(01、02)

教师演示

学生探究二

师生分析总结

学生思考完成

练习巩固

谈收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