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 5.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 5.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08 09: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和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训练题)
一、选择题(请将各小题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下面答案栏相应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人身上有许多关节,以这些关节为枢纽可以做各种比较精细的动作、下面有关关节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关节腔内有滑液 ②关节由关节头和关节腔组成 ③关节头上有关节软骨 ④关节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⑤关节可以将两块或更多块骨连接在一起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常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中,而小鸟却会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诗描述了和尚在月光下轻轻推开寺门的美妙情景。该和尚在“推门”的过程中,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变化分别是( )
A.收缩→舒张,收缩→舒张 B.收缩→舒张,舒张→收缩
C.舒张→收缩,收缩→舒张 D.舒张→收缩,舒张→收缩
4.研究发现,周氏啮小蜂在杀灭美国白蛾方面,与其他鸟类吃蛹有所不同。它是在瞬间将受精卵注入美国白蛾的蛹内,利用蛹内的营养物质繁殖自身后代,从而杀死白蛾。这一事实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 )
A.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
C.帮助植物完成传粉、受精
D.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
5.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6.动物适应空中、水中和陆地等生活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
A.飞行、游泳、行走
B.飞翔、爬行、跳跃
C.游泳、跳跃、飞行
D.行走、游泳、飞行
7.人的上臂以肩关节为枢纽,可做伸屈、旋转、环转等各种动作。这个实例体现了关节在运动中的哪种作用? ( )
A.动力作用
C.支点作用
B.杠杆作用
D.调节作用
8.我国茶道历史悠久,喝茶、品茶是多数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当人们端起茶杯品茶的时候(如右图),上臂的两块主要肌肉分别所处的状态是( )
A.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B.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9.下列表示骨、关节、骨骼肌关系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10.2018年8月,第18届亚运会团体赛中国男女队双双获得金牌。赛场上每个运动员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收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11.某人左上肢出现瘫痪,经检查肌肉并无损伤,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 )
A.左侧的肩关节不够灵活
B.左侧的肘关节不够灵活
C.支配左上肢的神经受损
D.左胳膊中的大血管受损
12.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观察发现:乌鸦会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当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享受美味。乌鸦的上述行为属于( )
A.学习行为
B.领域行为
C.社会行为
D.先天性行为
13.下图所示的四种鸟类行为中,在获得途径上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14.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有分工与合作。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两只公鸡格斗
B.大雁迁徙时排成雁阵
C.田鼠在洞内堆放粮食
D.母鸽哺育一群幼鸽
15.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
B.蜜蜂发现蜜源后跳圆形舞
C.蚊子飞动时发出的嗡嗡声
D.老母鸡“咯咯”的召唤小鸡
16.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并得到下表所示实验数据,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每次用时就越少
B.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用时会减少
C.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D.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水远不会忘记迷宫路线
17.秃鹫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将骨从空中扔到岩石上摔碎后再吞食。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上看,与此完全类似的一组行为是( )
A.鹦鹉学舌、杯弓蛇影、老马识途 B.闻鸡起舞、惊弓之鸟、公鸡报晓
C.望梅止渴、蜘蛛结网、孔雀开屏 D谈虎色变、蜜蜂采蜜、画饼充饥
18.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探究“甜度对蚂蚁取食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 )
①妈蚁数量 ②甜度 ③温度 ④亮度
30只 甜食 30℃ 明亮或阴暗
30只 甜食 30℃ 明亮或阴暗
A.① B.② C.③ D.④
19.2019年3月5日新闻报道,日本横滨有一只聪明乌鸦,竟然懂得用嘴拧开水龙头喝水,并在观察后发现,这只乌鸦还懂得调高水量来洗澡,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
B.乌鸦用嘴拧开水龙头喝水属于学习行为
C.乌鸦这种行为是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
D.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的适应复杂的环境
20.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则一段时期内,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

二、非选择题
21.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扩大了其活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列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蚯蚓靠________协调配合完成运动;图乙中,Ⅰ、Ⅱ、Ⅲ表示蝗虫身体的各部,①、②、③表示蝗虫的某些器官,其中飞行器官及所在身体部位分别是________(填图中数字)。
(2)图丙是人的关节及屈肘动作模式图,其结构 [2]及结构[ ] ________内的滑液都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运动更加灵活。
(3)图丙中,当[6]、[7]接受到_________传来的刺激时,就会收缩或舒张,牵拉所附着的骨绕着[9]_________ 活动,由此产生屈肘或伸时动作;图中所示情境下,[6]、[7]所示的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2.为探究熊蜂和蜜蜂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熊蜂和蜜蜂访问花朵的行为(简称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熊蜂和蜜蜂在采食花蜜的同时,身上会沾上花粉,当它们飞到同种植物的另一朵花上时,身上的花粉会散落在雌蕊的柱头上,从而帮助植物完成____________。研究发现,熊蜂和蜜蜂在采食花蜜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复杂的行为,其中它们个体之间通过气味、动作、声音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是__________行为。
(2)同学们根据温室中一天的温度变化规律,将一天中的温度划分为四个区间,T1≤14℃、14℃<T2≤19℃、19℃<T3≤24℃、T4>24℃,通过观察、记录、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结果。
注:访花时间为访问一朵花所需时间,即从接触一朵花到离开花所用时间。

①同学们在调查访花时间时,应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或访花间隔时间的数据,然后取_________计算得到访花时间,绘制出上图的曲线。
②由图1可知,温度对_________的访花行为影响更明显,当温度在_________区间时,熊蜂的访花时间最短。
③同学们依据蜜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进一步计算出蜜蜂的访花频率(5分钟时间里访花的总次数),绘得图2所示曲线。据图2曲线所示的熊蜂、蜜蜂访花频率,可以初步判断在温室大棚中农作物开花时,更适合放养的昆虫是_________(填“熊蜂”或“蜜蜂”)。不论是熊蜂还是蜜蜂,运动时都是靠膜质的翅鼓动空气产生飞行动力,它们的翅与鸟类的翅膀在形态方面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为探究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试分析回答: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②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是直接爬向了A岛。
(1)你认为实验小组进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
(3)细心的李聪同学发现蚂蚁爬行时,经常用触角碰触地面,并且相遇的蚂蚁会相互接触触角。据此,请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该问题的探究时,应如何控制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蚂蚁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动物。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哺乳历来都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独有的行为。2018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衣一种跳蛛(大蚁蛛)也具有长期的“哺乳行为”。研究发现,幼蛛大约在出生20天之后,オ会第一次出巢觅食。而这20天之内,幼蛛的身体却在不断地长大,它们到底靠吃什么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蚁蛛宝宝会聚集到母亲“肚子”周围,样子就像小狗围在妈妈身边吃奶一样。“大蚁蛛妈妈是在喂奶吗?”研究人员拿起一只蚁蛛妈妈,按压了一下腹部,竟然真的挤出了少许液体,形态很像哺乳动物的乳汁,经检测,该种液滴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牛奶的4倍左右!据此,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大蚁蛛对后代的哺乳行为是一种________(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2)为了探究大蚁蛛是否以“乳汁”哺乳后代,研究人员设计了第一个实验:

你推测B组的实验对象组合应为______________;A、B、C三组实验形成________实验。根据三组数据结果,可知该实验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蛛大约在出生20天后开始出巢觅食,此时雌蛛仍有哺乳行为。研究人员在第20天时移除雌蛛,发现并不会引起幼蛛生存率的大幅度改变,但却对幼蛛的觅食行为造成根大的影响,你推测幼蛛出巢觅食几率会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第40天,雌蛛停止分泌乳汁。但幼蛛独立觅食后仍会返回巢穴,直到其完全成熟。大蚁蛛的这种哺育现象对幼蛛的行为是否有影响呢?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在第40到60天,幼蛛在外出捕猎后逐渐不再返回巢穴。结果显示,A、B两组的幼蛛离巢率均随着时问的推移明显________,且B组幼蛛的离巢率要显著________A组的离巢率。
本项研究成果,提供了无脊椎动物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超长抚育证据。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进行长期乳汁喂养进化的研究。
25.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890年,慕尼黑森林仅剩下一小块可怜的“绿洲”,树木的针叶全被松毛虫吞噬,当时“绿洲”中有六窝小蚂蚁却未被注意。70年后,一位德国生物学家解开了“绿洲”之谜:是六窝小蚂蚁保卫了“绿洲”。他发现:一窝森林小妈蚁可达300万只,可守护方圆100平方米的“领地”,每天最多可消天害虫十万条。蚁巢周围土壤中的微生物比其他地方多成千上万倍,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小蚂蚁还能传播植物的花粉和种子,并消灭危害植物幼芽的食根虫,于是绿洲中的小鸟和小兽就有了乐园。
(1)在这片“绿洲”上,蚂蚁在此生态系统中扮演了________的角色,这说明动物是生态系统中________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维持________起了重要的作用。
(2)动物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并通过消化、吸收和代谢,排出产生的代谢废物。由此可以得出动物具有________作用。
(3)绿洲中的小鸟和小兽等植食性动物在采食植物茎叶、果实、种子的同时,还能够帮助植物传播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植物顺利地________________和扩大分布范围。若捕杀这六窝蚂蚁,这个“绿洲”生态系统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C A C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B C D A B C C
二、非选择题
21.(7分)(1)刚毛和肌肉 ③、Ⅱ (2)[5]关节腔 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3)神经 关节(肘关节) 收缩、舒张
22.(7分)(1)传粉 通讯 (2)①平均值 ②蜜蜂 T2 ③熊蜂 成对、面积大
23.(7分)(1)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 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2)实验法 (3)蚂蚁的触角有什么作用?或蚂蚁的触角能接受气味信息吗? 选择同一窝的蚂蚁,一部分剪去触角,一部分保留触角 (4)社会 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24.(7分)(1)先天性行为 (2)幼蛛+不泌乳雌蛛 对照 大蚁蛛是以“乳汁”哺乳后代 (3)增加 (4)增加 大
25.(7分)(1)消费者 食物链 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花粉和种子 繁殖 失去平衡而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