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物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
2.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观察、分析、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到了,花开了,草绿了,小鸟渣渣地唱起了歌。(播放视频激趣)
这样的美景不禁让我们想出去游玩——今天的这堂数学课,我们要跟着数学王国的小朋友一起去春游。
出示情境图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余数的意义
(1)观察情境图,明确数学信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此强调找数学信息的方法:观察情境图要有序,这样会避免遗漏数学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追问:同学们,我们看,小朋友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谁来猜猜。
预设生:他们在讨论食品该如何分。
看来,小朋友是遇到难题了,让我们帮帮他们吧。(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预设生:平均分,一样多,大家都很高兴。
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知识来帮助小朋友。比如,我们可以先帮助小朋友分面包。“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么分呢?”
(3)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意义。
出示问题: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该怎么分。
活动一:自主探究,借助手中的小棒独立摆一摆,分一分。
活动二:组内交流,分享。
活动三:选派一个组员来前面汇报给全班听。
预设生:交流汇报。方法1:一边分一边演示,解释:我手中的小棒代表面包,先给每个人一个面包,然后再给每个人一个,最后剩1个面包。
方法:我们小组两个两个分的,分了一次,每个人两个,最后剩1个面包。
追问与质疑:大家同意他们的分法吗?还有其他的分法吗?质疑“剩余的1个面包”该怎么分。
预设生:讨论剩这1个面包给谁的问题。
强调这1个面包是不够分的,不能再分了。
小结:我们再来整理一下分面包的过程,把9个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现在4个小朋友,每人手里有2个面包,都是一样多的,这也是平均分,它是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只不过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所剩余的不够再分了。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我们以前学习平均分时,知道“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用除法”那么,今天,在平均分面包的过程中,有剩余,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请同学们想想。那就请同学们试着用除法把把刚才分面包的过程列成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独立尝试,汇报
9÷4=2(个)或9÷4=2(个)剩1个……
讲解:9÷4=2(个)……1(个)
9表示9个面包
4表示有4分小朋友
2表示每个小朋友得到2个面包
1表示不够分了,剩余的面包。 写在商的后面,并用6个小圆点与商隔开,表示不够分的数,就是“余数”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请大家跟我读一读。
小结,这种带有余数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是不再分的数。
继续分物,巩固新知
我们再来帮小朋友分一分其他的食品。同桌间合作,一个人分,一个人做记录。
巡视,指导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记录纸。展示
追问1.为什么都用除法 2.18÷4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4.探究推理中,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
观察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有余数,有的没余数。生2:余数总是1、2、3.
小结:有余数的是正好分完的平均分,没有余数的是有剩余的平均,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为什么不能是4或者比4大呢?因为,如果是4,就说明每个小朋友还能分到一个,没有剩余。如果余数是5呢?说明每个小朋友会多得到1个,还会剩1个。余数是6呢? 总之,余数是不能4或超过4,也就是说余数会比4小。感知余数只能是1,2,3.余数都比4小。
练习测学,巩固新知
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
四、总结与收获
今天,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他们遇到的分食物的问题,我们也认识了余数,并且学会有剩余的平均分和有余数的除法。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既可以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那么,谁能说说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平均分有剩余的问题。
最后,老师带着大家玩一个小游戏。有余数的“抱抱”
我们学的数学知识能解决问题,我们学的数学知识更给我们带来快乐,希望同学们学的多,快乐多。下课。
板书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