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 大花鸡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 大花鸡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1-04 08:0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花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鸡”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是艺术作品中乐于表现的形象。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更是多见。这些作品中,鸡的形象已不再是写实的,而是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这样的形象更接近于儿童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稚拙浪漫,也更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
动物装饰绘画,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夸张、变形和花纹装饰处理。本课通过对“鸡”的形象进行加工设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装饰艺术的一般手法。
(1)概括、提炼就是将复杂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保其主要特点部分,使其形象简洁明显而单纯,一目了然。本课中选取的民间鸡的图案形象,就是将形象的侧面外轮廓线进行概括、提炼所得到的艺术形象。
(2)夸张就是把自然形态的主要特征,如鸡的形象特征、动态特征、神态特征等加以夸张,使特征更鲜明。如:鸡冠子更大更尖,鸡的尾巴更长更弯,鸡鸣叫时脖子更长等。
(3)变形是更进一步的夸张,多是从作者心理感情出发,要求作者对生活有独到见解,有敏锐的感受、炽烈的感情及丰富的想象感受,以至幻觉等能燃起变形的火花。如有的学生感觉鸡的红冠子像花瓣,于是就可以把它变成各种花的形状;有的学生看它像一座山或一团火焰等,那就大胆地去变成山或火焰;有的同学可能注意力在鸡的头部,身子尾巴一带而过;有的同学兴趣在尾部或胸部,那就突出尾或胸的特征。这些作品虽然在形上和真实的形象相差很大,但神一般都很突出。
(4)纹样装饰处理。装饰图案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把各种各样的花纹添加到鸡的形象中去。教师可把平时生活中见到的,甚至不被人注意的东西用来启发创作的思路。其实装饰的灵感来自多方面,如来自文字图案,来自水波浪花,来自海滩纹脉的启示。民间传统图案中常采用的花中套花,叶中套花,动物身上加花等,都是想象创造的典范。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平面构造的一些方法进行装饰美化。
本课以鸡的形象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鸡是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易于观察了解,形象简单易画,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形象的特点,在概括、夸张、变形中不失其特征。重点之二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各种花纹和表现手法,去添加被装饰的形象,使形象更美丽,更有浪漫色彩。
动物的侧面形象最易于表现动物的特点。所以本课出现的图片中,大部分为鸡的侧面形象。鸡的写真照片,动态比较平静,能让学生了解鸡的结构、外貌特征。另外,教师还可多搜集一些能全方面体现鸡的特征的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多观察了解一些,学习效果会更好。民间艺术作品对引导学生进行结构装饰表现和纯装饰表现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作品中的鸡的动态各有不同,生动形象,装饰方法丰富多彩,能给学生以启发。
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2. 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3. 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
本课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形象的特点,在概括、夸张、变形中不失其特征。
重点之二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各种花纹和表现手法,去添加被装饰的形象,使形象更美丽,更有浪漫色彩。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夸张、变形装饰艺术的重要手法,学习简单的装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布置学生去观察和搜集有关“鸡”的图像资料,或以手绘图形的方式进行纪录,以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
(鸡在我国与“吉”同音,是“吉庆”的象征,所以生活中以鸡为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
二、观察、讨论
借助教材上的图片或出示图片资料,或运用录像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1.鸡的身体大体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联想?2.通过运用形象比喻的语言描述、形容鸡的特点,对“鸡”的主要形态特征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他们生活中的形象贮存,如结合吃鸡的体会,来风趣地谈鸡的形态特征。农村的孩子谈谈自家养的鸡的样子以及有意思的事情。)
三、共同画“鸡”
1.老师先在黑板上用很快的速度故意画一个四不像的鸡,让学生挑毛病,然后修改;
2.让学生到黑板上画鸡,比赛谁画得大、画得快,然后评论,互相修改;
(这一互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鸡的造型特征,并为下一步绘画做好铺垫工作。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了解鸡的形态是学生创作的基础。)
四、欣赏民间剪纸、布贴、刺绣、泥塑等方面的艺术作品。
1.引导学生比较艺术作品和真实形象的差异:
从了解“鸡”在民间艺术中的象征意义,这些鸡的形象和生活中的鸡一样吗?
相同在哪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等等。
(引导学生学习概括、夸张的手法)
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方式
如: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鸡冠子像山,老师就夸张地画成山的样子,或鸡尾像大圆球,老师就概括成圆形等。
(在上一环节画的各种“鸡”的形象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成。让学生感到变化的方法很简单,有可操作性,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不要让学生有畏难情绪,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解剖艺术中的花纹特点
教师可把花纹分为几类;
第一种是表现结构的花纹,如眼睛、翅膀、羽毛等。
(画这样的花纹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结构的形状特征,可用形状近似的图形去替换,如:树叶或花瓣替换羽毛,太阳替换眼睛等。)
第二种是有象征意义的花纹,如民间的艺术作品中,鱼身上添加莲花,意味连年有余。从鸡的特征、象征意义等方面去引申,然后添加相应的纹样,如闻鸡起舞、大吉大利等;
第三种是纯装饰性的花纹,追求质感、肌理美等效果;
第四种是点线面构成花纹。
在添加花纹练习前,教师可多搜集以上各方面的一些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欣赏。
(在师生互动中,老师渗透各种表现方法,并提示给学生花纹装饰的排列、组合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一件好的作品在塑造动物形象的同时,大多将点、线、面有机的结合,就好比多声部的乐曲演奏,使人感到丰富、完美。)
五、学生创作
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
要求:对鸡的表现要大胆表现,在创作内容上要突出鸡的变化和装饰。
六、作品展示
创设教学环境,如开一个“大花鸡”博览会,评出最漂亮的、最神奇的、最可爱的“大花鸡”。
(在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色彩、造型、创意以及表现手法上进行自评和互评,还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给学生以评价。总之,老师要立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优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