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土壤中有什么
科目:科学
教学对象:五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对岩石风化及风化的结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常见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探究,了解自然中土壤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使学生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在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物。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土壤是一种由砂砾、沙、粉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组成的混合物。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寻找土壤的成分。
3、科学态度:学会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土壤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猜测——观察的科学探究过程。土壤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土壤是从哪里来的,土壤中有些什么,更不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的共同作用。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思路预设为:“猜想——观察——实验——讨论——结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知道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课前调查问卷)课前老师让大家回答了两个问题:
(土壤中有什么?我们同学的回答有(边说边把写好答案的卡纸贴到黑板上)。
(土壤是什么?老师挑了两个有趣的回答(师读给学生听)
2、土壤中究竟有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1、暴露学生前概念并将前概念留在黑板上以便与科学概念形成对比
2、揭露课题
土壤中有什么
老师准备了两种土壤,一种是从乔司小学挖来的,一种是从我们高桥小学挖来的,暂且称它们为“乔土”、“高土”。
请观察这两种土壤的异同点,可以用肉眼看、手捻、牙签、放大镜来观察,并及时用“关键词”记录下来。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预设学生回答以及教师的补充说明)
颜色不同——(把学生的答案写在卡纸上贴到黑板上)
颜色会受矿物质的影响,四年级时我们了解过很多矿物质,颜色各异,矿物质的成分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但这正说明两种土壤都含有矿物质。(将矿物质写在卡纸上贴到黑板上)
颗粒大小不同
Ppt介绍不同大小的颗粒(贴黑板)
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是从哪里来的?——岩石风化形成
高土很湿,乔土不湿
湿,说明土壤中有什么?乔土有吗?
说明土壤中都含有水分(贴黑板)
都有植物的根
哪里来的?时间久了它们会怎样?——腐殖质(贴黑板)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比如把土壤放入水中,再观察,然后搅拌,再观察。把看到的现象用关键词记录下来。(ppt温馨提示)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预设)
看到有气泡
说明土壤中还有空气(贴黑板)
看到分层
猜测:最底层的是什么?为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土壤里有砂砾、沙、粉沙、黏土、空气、水分、矿物质、腐殖质,或许还有其它我们未发现的。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依次出示装有砂砾、沙、粉沙的瓶子,分别问:它是土壤吗?
我们现场来做一个土,你觉得该怎么做?(预设)
混合(学生演示)
出示混合后的瓶子,这是土壤吗?
还要加进黏土、矿物质、水、腐殖质、空气
所以,土壤是一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贴黑板)
大自然中的土壤形成需要多久?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预设)
石头被风化成砂砾、沙、粉沙、黏土需要很长的时间
腐殖质形成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小结:地球的表层形成需要上亿年,经过长期的风化加上生物的作用才慢慢形成土壤。
四、土壤与生命
1、土壤被称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觉得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2、生物又为土壤提供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出示两种不同地区的土壤,最终让学生明白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点但都是土壤,成分是一样的。
2、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和生物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信息,并知道土壤的成分
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的课做好铺垫。
从解析土壤中的单一物质,提升到由多种单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的深入认识。
让学生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共同形成的。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八、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不同点
相同点
高土
颗粒大
颜色浅
很湿
砂砾 沙
粉沙 黏土
水分
矿物质
腐殖质
空气
。。。
乔土
颗粒小
颜色深
较湿
前认知
水分
小石子
矿物质
空气
植物
动物
营养
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