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主要突出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中模型思想。①从生活情境中提取出具体数量,抽象出数。配合ppt演示故事情节,使场景再现。②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这种关系——摆一摆、说一说、打手势等,在此基础上用符号表示这种关系,概括出加法算式,并培养学生的数感。课件中运动的鸽子课件演示,使孩子体会到“增加”是动态的合并。③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法算式中各数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④能应用这种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情况: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一个月,各种习惯逐步养成。孩子们在入学前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计算经验,但对加法的意义理解模糊或不明确,而且学生之间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存在着差异。本节课落脚点不只是为了孩子会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建立模型,知道什么情况下能用加法计算。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景中,使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口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过程中,经历加法建模的过程,理解加法含义,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渗透集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感受加法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建立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一、在情景中,初步感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明明和爸爸到观赏鱼市场买鱼的故事吗?(出示买鱼图)
1. 认真观察,数一数明明买了几条鱼?(贴图)可以用几来表示?(板书:2)数一数爸爸买了几条鱼?可以用几来表示?
2. 回到家里,他们是怎么做的?(课件演示:一起把两袋金鱼倒进同一个鱼缸)
3. 完整叙述图意
你能把这件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数一数
说一说
根据儿童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播放把两条红鱼和一条蓝鱼一起放到鱼缸里的动态课件,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合并”的意思。
实物图片
01′06〞—06′00〞
二、在情景中,理解意义
1. 演一演,说一说。
(1)(课堂实录)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学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师:明明买了2条鱼,你想怎么表示?
生:有举2根小棒的、有举2个圆片的、有举2个五星的,还有举2个三角的。
师:你们举的学具都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明明买了2条红鱼。
师:好,那我也学学你们,明明买来2条红鱼我就用2个红圆来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爸爸买来1条鱼,你又怎么表示呢?
生:有举1根小棒的、有举1个圆片的、有举1个五星的,还有举1个三角的。
师:好,那我也学学你们,爸爸买来1条蓝鱼我就用1个蓝圆来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回到家把它们放到一起,你怎么演?
生:立刻做了个动作——把左手中的2个学具与右手中的1个学具推到了一起
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表演故事,从而体会到加法表示合并的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谁能到前面用老师的学具演一演、说一说。
2. 打手势,说一说。
(1)教师示范。
(课堂实录)师:我们不仅可以看图讲故事、用学具演故事、还可以打着手势说故事,那你们想学吗?
生:想。
师:注意看
第一步,老师说:把明明买的两条红鱼
动作:教师把两手一左一右放在两条红鱼两侧(如图)
第二步,老师说:和
动作:教师把两手合并在一起放在两个图中间。(如图)
第三步,老师说:爸爸买的一条蓝鱼
动作:左手不动,右手移到一条蓝鱼后面(如图)
第四步:老师说:合并在一起是3条鱼。
动作:右手不动,左手移回两条红鱼左侧,然后两手合并在一起。(如图)
(2)学生跟学,教师重点说“把、和、合并”。
(3)同桌交流,体现合作学习。
3. 算式表示
(1)刚才的这个过程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
(2)你同意他说的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3)在2和1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表示合并的意思。追问:“+”表示什么意思?
(4)“2+1”表示什么意思?
(5)合在一起是多少条鱼?
(6)2和1合起来,和3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
(7)这就是我们说的加法算式,谁能读读这个算式?
(8)结合图,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4. 小结:把两条红金鱼和一条蓝金鱼合并在一起,就用加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用手中学具演一演
说一说
打手势讲故事
教师示范,学生跟学。
学生列式,说算式的含义。
设计让学生表演,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把线段图巧妙的渗透在手势之中,发挥了几何直观的作用。
学生有了几何直观基础,自然过渡到了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运用符号的意识,明白了加号、等号的含义,知道了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解决问题,真正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06′00〞—17′56〞
三、不同情境,深化理解
1、出示喂鸽子图
(1)过渡:通过刚才解决放金鱼的故事,我发现同学们具有了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下面的题可有点难,你们想试试吗?看,谁来了?数一数有几只鸽子,在做什么?注意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2)演示飞来2只鸽子课件
谁能把你看到的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
提取数量关系
原来有几只?我们可以用
来表示。
又飞来几只?可以用
来表示。
怎么表示又飞来的呢?
(4)打手势,说图意。
(5)列算式
刚才的这件事可以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6)结合图,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7)小结:在3只鸽子的基础上又增加2只鸽子,也可以用加法列式计算。
2. 出示绵羊图
(1)看着这些小羊,你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吗?
(2)写一写,独立解决。
(3)你是怎么观察这幅图的?
(4)板书:2+3=5 3+2=5 1+4=5 4+1=5
(5)小结:想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求出了一共有多少只绵羊这个问题。看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数一数
说一说
打手势
讲故事
圈一圈
写一写
说想法
运动的箭头,形象的表示了飞来的含义,电教手段的应用,是抽象的符号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体会“增加”是动态的合并。
虽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都可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也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的意识。有了结合数据进行分析的观念。
T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ppt动态鸽子图
T13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
在计算绵羊只数问题上,根据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课件生动地用彩笔圈起来,使学生看起来很直观,同时教会了学生解题时可以用圈一圈这种方法。
17′57〞—21′54〞
21′55〞—30′58〞
四、讲故事中,建立摸型
1. 讲故事:你能用2+3=5这个算式讲一个故事吗?
2. 教师示范讲故事,学生检查这个故事能用这个算式表示吗?
3. 学生讲故事,先说给同桌听,再说给大家听。
4. 深入思考:我们说的事情可不一样呀,怎么都能用2+3=5来解决?
5. 小结:都是把2和3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都用2+3=5来解决。一个小小的算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多神奇呀!
用算式
讲故事
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中, 理解加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工具”, 或者是对某类问题所抽象出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加法的含义。
T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抽象的算式具体化,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0′59〞—37′04〞
五、课堂总结,谈谈感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说一说
突出重点
T15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37′05〞—41′03〞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1、小组互评 2、同学互评 3、教师点评
评价量规:1、会根据加法算式讲故事。2、能结合图打着手势说加法算式含义。
3、知道什么时候用加法计算,理解加法含义。
练习测试题:看着这些小羊,你能列道加法算式吗?圈一圈,写一写,说一说。
+ =
《加法的初步认识》设计时,考虑到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把加减法计算得很快了。如何教出新意?本课力争突出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中的模型思想,巧妙利用课件,动态演示与实物图片和打手势相结合,突破难点,建立模型。
模型思想的本质要求就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说形象点,我们就是希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认识:数学与外部世界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的,连接它们之间的“桥梁”就是数学模型。本课为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加法模型,我主要分以下四步:
第一步:先看图,说故事,通过观察图,从直观形象的图片中,发现数量,提取数字,也就是有效的数学信息。
第二步:动手摆一摆,演一演,边叙述边操作,动手演故事,形象的呈现这个数学故事的变化过程。
第三步:打着手势,说故事。表演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把线段图巧妙的渗透在手势之中。其中,带着学生说故事各个环节的安排也是不同的。第一次:教师示范,教师在前,学生在后;第二次,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如果一味地教师在前,学生在后模仿,那学生是操作工,而变换一下顺序,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则是启发学生思考建构,前后顺序的不同,它的意义和达到的效果就大不相同。第三次,则是同桌交流,体现了合作学习。
第四步:用数学算式表达故事。用2+1=3完成从具体形象的生活现实,到抽象概括成加法数学算式的过程。
通过上述四步,完成了建模过程,使学生求出了结果并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在这里通过直观课件把鱼放在一起,到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再到把两部分用手势合并在一起,到最后用“+”表示合并,层次逐步深入,用多种方法感知同一种事物,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理解了数学算式表达的意义,知道了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就用加法计算。
总之,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通过教学中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将课堂内容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动态感知的优势,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如本课通过动态的展示把鱼一起倒进鱼缸、又飞来2只鸽子等运动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合并”和“增加”这两种加法的基本形式,在头脑中建立“合并”和“增加”概念的表象,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运用多媒体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计算绵羊只数问题上,根据学生观察角度的不同,课件生动的用彩笔圈起来,使学生看起来很直观,同时教会了学生解题时可以运用圈一圈这种方法。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抽象的算式具体化,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