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练习题(一)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答题卡
1 [A][B][C][D] 6 [A][B][C][D] 11 [A][B][C][D] 16 [A][B][C][D] 21 [A][B][C][D] 2 [A][B][C][D] 7 [A][B][C][D] 12 [A][B][C][D] 17 [A][B][C][D] 22 [A][B][C][D] 3 [A][B][C][D] 8 [A][B][C][D] 13 [A][B][C][D] 18 [A][B][C][D] 23 [A][B][C][D] 4 [A][B][C][D] 9 [A][B][C][D] 14 [A][B][C][D] 19 [A][B][C][D] 24 [A][B][C][D] 5 [A][B][C][D] 10 [A][B][C][D] 15 [A][B][C][D] 20 [A][B][C][D] 25 [A][B][C][D]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元谋人
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②鱼纹彩陶盆③半地穴式房子④干栏式房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
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半坡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5.“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0 201 5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
初祖”,这是祭拜(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6.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7.国庆十一长假,小华高兴地到了元谋人遗址地去参观,他去的省份应该是( )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江西省
8.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融合而成
9.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传说黄帝时,人们已能够制作衣裳,能挖井,制造船只,有了文字和乐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事物都是黄帝一人发明的
B.这时的文字已经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汉字
C.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D.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1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12.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环境 ’D.劳动技术
13.右图是小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 ”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
A.元谋人
C.河姆渡人
B.北京人
D.半坡人
14.距今约6000多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
A.玉米 B.小米 C.米饭 D.小麦
1 5.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半坡遗址的下列发现中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粟粒遗存 B.家畜遗骨
C.磨制石器 D.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存
16.“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祖国境内最早人类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
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你知道这则新
闻中的“这块土地”是哪里吗( )
A.陕西西安 B.浙江河姆渡 C.山东大汶口 D.云南元谋
17.下列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打制的石器打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18.“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19.假如你去北京旅游,你可以参观下列哪个原始人类遗址( )
A.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20.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
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
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22.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
的综合体。与龙形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23.《礼记》中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时期 D.禹时期
24.广西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
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25。列出史实中,与大禹有关的有()
①治理水患②发明舟车③分封诸侯④建立夏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含2小题,26题1 3分,27题1 2分,共25分)
26.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l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你如何看待图l反映的观点?(3分)
图2所示,人类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分)
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你是如何推断出来的?这种原始人类有什么生活特点?(5分)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入,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至少举出两种)?由此,你有何感想?(4分)
27.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个友好国家的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小导游,带领考察团参观考察下列地方,请你向我们的客人介绍一下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吧!
图1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请结合所学知识,向我们的客人介绍一下半坡人的生活生产情况。(4分)
图2是某遗址的照片,图中所示房屋为干栏式房屋,设想一下当时先民为什么会创造这种样式的房屋。这种古老建筑形式今天还存在吗?(4分)
(3)图3是坐落在浙江绍兴的大禹陵,在参观大禹陵时,游客向你提出如下问题:“面对凶猛的洪水,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而大禹治水则取得了成功。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你应该做出怎样的回答?(4分)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A][B][C][D] 6 [A][B][C][D] 11 [A][B][C][D] 16 [A][B][C][D] 21 [A][B][C][D] 2 [A][B][C][D] 7 [A][B][C][D] 12 [A][B][C][D] 17 [A][B][C][D] 22 [A][B][C][D] 3 [A][B][C][D] 8 [A][B][C][D] 13 [A][B][C][D] 18 [A][B][C][D] 23 [A][B][C][D] 4 [A][B][C][D] 9 [A][B][C][D] 14 [A][B][C][D] 19 [A][B][C][D] 24 [A][B][C][D] 5 [A][B][C][D] 10 [A][B][C][D] 15 [A][B][C][D] 20 [A][B][C][D] 25 [A][B][C][D]
答题卡
二、综合题( 共25分,26题13分,27题12分)
26. (1)人是神创造的(1分)。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2分)。
(2)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北京人(1分)。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2分)。生活特点:会制造并使用打制石器;懂得使用火来取暖照明,抵御猛兽侵袭,烧烤兽肉,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2分)。
(4)元谋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等(2分)。感想: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2分)。
27. (1)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粟。饲养狗等家畜,还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4分)
(2)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既通风又防潮,这一建筑形式最常见于气候潮湿的地区(2分)。
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都建造干栏式的吊脚楼或竹(木)楼,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则是堂屋与卧室(2分)。
(3)我国远古民众具有与大自然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以及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聪明才智。 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