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理解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在感知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史实说明相关历史问题的方法。
2.设置相关历史情境、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学习历史知识和解决相关疑难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2.中国古代所创造的完备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
重点难点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奴隶社会森严等级秩序的关系。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与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1.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2.夏商西周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料如小字注释、人物图像、实物图像、示意图等,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设问: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曾学习过“禅让制”,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什么是“禅让制”?
引导: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年老时,通过民主推选和原首领主动将其权位传让给贤能之人的政治制度。但这种政治制度后来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自主学习】
1.禅让制为什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你是如何认识这一演变的?
2.简要理清先秦我国政权的更替。
3.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中,夏商时期统治者在中央和地方采用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来加强统治?结果怎么着?
4.什么是分封制?它是怎样出现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一政治制度的?
5.什么是宗法制?其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
6.关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除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外,你是否还知道哪些制度?请说出你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知识梳理】
一、先秦政权的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二、主要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开始:禹的儿子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3)内容:中央——王位世袭,设相、卿等官辅佐;地方封置侯、伯管理。
(4)方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5)评价: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现了权力的不可转移,承前启后,为后来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
(2)演变:起源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
(3)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4)内容:周王分封(土地人口),诸侯尽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主要特点:分封对象多样,以王室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分封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层层封授,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6)影响:周王为天下共主,众星拱月;扩大了周朝疆域
(7)结果: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破坏
3.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2)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影响:保证了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观察教材第4页“戴冠冕的夏禹”图。
请回答:
(1)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它表明禹已登上国王的宝座,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禹的看法。
〖答案提示〗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传说大禹治水,采用疏导方法,获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水利事业的重视。
探索攻关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请回答:
(1)两段材料描述的社会形态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原始社会;材料二:“天下为家”,是阶级社会。
(2)从何时起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不同情况?
〖答案提示〗夏朝建立前后。
(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答案提示〗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探索攻关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课文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课文第5页“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
文字大意:四月丁未这天,周康王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和东方之图,又有宜这个地方进行了贞卜祭祀,而后对原来的虞侯命令说,立即改封虞侯到宜地为宜侯,赏赐给礼器、土地和人口,宜侯矢感谢王的恩典,称颂王之功德,因而作此宝器以纪念其父虞公。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见,西周的都城在今天哪里?主要诸侯国有哪些?有哪几类?同姓的封国与异性的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目的?
〖答案提示〗西周都城:西安;主要诸候国:燕、齐、鲁、卫、晋、吴、楚;几类: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分布特点:同姓与异姓封国交错在一起,且同姓多于和包围异姓诸候国;目的: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辅佐成王表现在哪里?
〖答案提示〗平定叛乱,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扩展了周的统治范围。
(3)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有何历史价值?
〖答案提示〗论证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这对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4)综合上述,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特点:第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第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第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第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探索攻关四:阅读“楚王问鼎于周”的故事:(可由教师讲,也可以要知道这一故事的学生叙述)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请回答:
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用意在于:企图称霸中原,对分封制提出公开的挑战;原因在于: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探索攻关五:夏、商、西周的礼乐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请回答:
(1)孔子在文中提到的“礼”,表明夏、商、西周时代存在一种什么制度?请简析其内涵。
〖答案提示〗礼乐制度。“礼”:构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是辅与“礼”的,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礼”、“乐”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具有深厚的内涵、久远的影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2)简析这段材料的内涵,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内涵: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反映: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具有浓厚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2)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3)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课堂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思路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四则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的器具、种类、用具(筷子、餐叉)。盛食器具可反映出周代的宗法制,饮食礼俗体现了贵残有序的思想。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案〗第一层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第二层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2.参考目前出版的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试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
【教学后记】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经接触过“世袭制”“分封制”等概念,但对于这些制度在我国国家机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很清楚。课本中对于这些制度内容的介绍比较清楚。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将世袭制、分封制等内容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宗法制,需做重点处理。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