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二节 工业
1.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高生产所必须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也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活资料。
2.我国工业产品中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产量居世界首位(煤钢棉电电)。过去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中南部。
3.我国既是世界能源大国,也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
4.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占全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的70%以上,山西的煤最多。山西大同、阳泉,河北开滦、峰峰,河南平顶山,内蒙准格尔、霍林河等,陕西内蒙交接处神府——鄂尔多斯煤田正在建设成特大型煤炭工业基地。
5.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最早用国家。黑龙江大庆油田最大(40%),山东胜利油田,河南山东中原油田,河北华北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未来新疆石油生产“龙头”。
6.水力重要能源,近20年兴建了大批水电站,主要在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松花江上游。
7.钢铁工业基地:东部沿海鞍(山)本(溪)、京津唐(山)和上海;长江沿岸有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黄河流域有包头、太原。
8.机械工业:汽车、造船、飞机、农机、机床全面合理行销100多国。辽宁、上海—南京、北京—天津三大全国大型机械工业基地
9.纺织业棉、麻、丝、毛、化纤完整。棉纺织业最重要。其中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
第3节 高技术产业
1. 最具活力,中国进入世界十大高技术出口国之列。
2. 多元化,新产业门类不断涌现。
3. 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通信及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光电一体化设备。)
4. 高技术农业 现代生物技术400多新品种
5. 高技术服务业 电信业务新阶段 移动电话用户数世界首位
6. 中国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高技术产业带。四大密集区北京中关村为中心环渤海、上海、深圳、西安杨凌高新区
第4节 交通运输业
1. 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突出薄弱环节,经济建设重点。
2.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快,适应性强。主要短途。全国所有县及95%以上乡镇通汽车。 现建成数十条高速公路。
3. 国道主干线现70条。“1”头首都放射线;“2”头南北;“3”头东西。
4. 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运价低。全国铁路网北京为中心。南北干线: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东西干线:京包—包兰、陇海—兰新…。
5. 海运:沿海航线以厦门为界:北方上海和大连为中心;南方广州、香港为中心。
6. 远洋航线以上海、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广州港为据点连160个国家,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商船吨位居世界前列
7. 管道运输:液体气体(石油、天然气)。在建4000多米的“西气东输”管道。
8. 航空运输:速度快、舒适、安全。衡量交通现代化重要标志。
第2章 沿海万里行
第1节“祖国心脏”——北京市
1. 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结合部,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化大都市。
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夏季炎热降雨集中。
3. 北京是我国人口最多城市之一。城市建设迅速,地铁、轻轨、2345环四通八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电子、信息)。
第2节 华北门户——天津市
1. 位于北京市东南,是首都的门户,临河临海,北方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开放口岸。
2. 纺织业、盐化学工业及电子、汽车、医药、旅游业
第3节 燕赵沃野——河北省
1. 怀抱北京、天津。
2. 河北中南属华北平原是小麦、棉花重要产区。
第4节 “辽海重地”——辽宁省
1. 辽中南全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鞍山、本溪铁矿。鞍山—“钢都”;沈阳重型机床、飞机制造。
2. 大连-东北重要的海港和工业城市,滨海旅游,市容好。
第5节 “齐鲁大地”——山东省
1. 交通发达。海港城市:烟台、青岛、日照。
2. 旅游资源丰富:孔庙、泰山、水泊梁山。
3. 沿海水域盛产鱼虾贝藻。海珍产量和出口量全国第一。青岛、烟台渔业基地。山东省——海盐产区。
第三章 第四节 天山南北——新疆
1新疆位于西北边陲,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2三山夹两盆: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3阿拉山口我国西北铁路、公路一类口岸,新疆进出口85%,西北地区最大口岸。
4新疆冰雪冰川融水绿洲农业;长绒棉;哈密瓜、吐鲁番葡萄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对外开放的前沿: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二、经济特点: P53活动1、2。3
外向型经济: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文化水平的提高。
发展的的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城镇的发展
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原因: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香港和澳门
一、 港澳对比
回归祖国时间 人口(万人) 面积(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组成
香港 1997.7.1 678万 1092 广东省珠江东口 中国血统98%(祖籍广东省多)英、其他2%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
澳门 1999.12.20 44万 16 珠江口西岸 中国血统95%(祖籍广东省多)葡3% 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岛
二、 香港发达的经济——“东方明珠”“购物者的天堂”
⒈加工工业
航空便利,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背大陆
地窄人稠,市场狭小,本岛加工, 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
成衣,电子电器,料制品,纺织,钟表,玩具
生产消费品为主,劳动密集型
⒉世界地位
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
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齐名;
全球航运中心之一。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