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5 08: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港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漏选、错选不得分)
1.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数学严密的逻辑体系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
2.《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
A.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了血缘的远近 D.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 )
A.才能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D.品德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4.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5.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据此回答秦始皇批评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6.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
7.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夏曾佑的依据可能是( )
A.中国有朝代的历史始于周朝 B.周带来的国家认同与制度文化
C.礼乐文明是儒家学说的渊源 D.礼乐文明的地位高于儒家思想
8.《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
A.地域 B.权力 C.血缘 D.财产
9.“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中外朝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0.《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 ②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
③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 ④周王室已经衰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12.西周宗法制中,周王室享受大宗待遇的是( )
①周武王正妻所生之长子 ②周成王之妾所生之子
③武王之弟周公旦妻子所生长子 ④周宣王嫡长孙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3.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武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当时你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 )
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 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制约
1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这说明他认为( )
A.推行封建制实为圣人之意 B.废除封建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C.废除封建制乃现实之需要 D.郡县制比封建制更具有优越性
15.西周时期有一位周王, 生前积累了大量家产, 在他去世之后, 哪位后人是家产的主要继承者( )
A.周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但此人长相极其难看
B.周王最喜欢的妃子所生的儿子
C.周王最喜欢的小儿子, 但不是正妻所生
D.周王哥哥的嫡长子, 深受群众的爱戴
16.浙江在秦朝和唐朝分别由会稽郡和浙江东道、浙江西道管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两者的设置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两者的最高行政长官都不能世袭 ③两者的设置都受到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④浙江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7.“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18.《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19.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0.(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
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 D.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
2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22.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 )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23.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经常有秦始皇用朝议制度来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场景,下列不能参与朝议的官员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九卿之奉常 D.南海郡守
24.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5.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 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26.唐朝和宋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是( )
A.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分割宰相的权力
C.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27.“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 )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2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
29.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汉朝的刺史
C. 唐朝的节度使
D. 宋朝的枢密使
30.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D.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10
分,第33题10分,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传》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

(3)材料三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材料二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4)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6分)












答案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B B D B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B C D D B D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D A A B D D D A


31.(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原因:是没有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拱卫中央。不正确,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6分)
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32.(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2)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33.(1)标准:贤良、孝廉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
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