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语句连贯
什么是连贯 ?
就是指句子中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
考点一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考试要求: 1、保持话题的一致
2、保持顺序的合理
3、保持结构内容的照应
1、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例:(2011北京卷)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 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 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 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参考答案】D 解析: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2、保持句子的合理顺序
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2018·怀化)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C)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③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了交流。
④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③①⑤⑥④ D.②①③④⑥⑤
【解析】做此题,可以通过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和抓关键词(句子)来确定答案。②总说窗子的重要作用,③讲了窗子重要的原因,①⑤⑥④围绕“一幅画”来证明窗子重要的原因。其中⑤是对①的举例说明,⑥是对⑤的进一步阐释,④中的“这样”具体指⑥中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答案为C。
3、保持结构、内容的照应
结构、句式的一致性表现在: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2013)辽宁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答案 A
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通过通读语段,可以得出语段内容大意:教育和人的关系然后看选择项,发现首句的选择有两个:③或者④如果依此分析就会发现,A项、D项把②句放在③句后面,两句构成因果关系是讲得通的,B项把①句放在④句后面,两句构成递进关系也是讲得通的,但C项把⑤句放在④句后面,两句形式上是构成并列关系,但这个并列关系是讲不通的,因为⑤句是依据的人生的尺度,而不是社会的尺度所以据此可以排除C项如果再进一步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分析就会发现,B项中②紧跟着⑥是不合适的,因为两句构不成因果关系,所以据此可以排除B项;D项把把⑤句放在④句后面讲不通,两句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所以据此可以排除D项这样就只剩下A项,③②⑥是讲教育对人很重要,④①⑤是在③②⑥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如何衡量教育的优劣,据此可以判断出③②⑥④①⑤的顺序是恰当的。
方法指导:
1.确定题材,明确中心
确定体裁,把握语段特点,明确中心,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确定首句或尾句。
2.把握文脉 理清思路
A记叙性语段
B议论性语段
C说明性文段
3.依据语言标志,把握逻辑
4.连读检验,调整顺序
将排好的段落连在一起,多读几遍,调整不连贯的地方,直至语意连贯
记叙性文段
(2018·南充)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解析】该语段是一个描述性语段,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来排序。①是日暮,⑥是月升之时,②是更深人静,⑤是第二天早晨,只能选A。
记叙性文段
记叙文的语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
A.以时间为序,应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
B.空间为序,应分析每句话里的方位词,然后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顺序排列。
C.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序,语段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一个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排列。
议论性文段
【2017·江苏盐城】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
①但是这些优秀并非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客观情况、周围环境即使发生一丁点儿变化,优秀也可能变成劣势。
③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优势都是后天点滴积累的结果。
④如刻舟求剑,麻痹大意,更可能发生逆转,最终导致失败。
⑤因此,不能让经验主义冲淡了规律。麻痹思想遮挡了双眼,从而败在了优势上。
A.②⑤①③④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④①③
【解析】首先,明确语段是议论性文段,通读待选句子不难得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优势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待选句子,具体分析②和③,可明确③为概括性表观点的句子,应该可以作为首句,故可排除A与D项。由⑤句中“因此”可以看出是总结性句子,为最后一句。确定答案,关键在于②和④的先后,④中“如”是紧承②的举例论证,故②应在④前,故排除C项。最后,根据B项排序通读语段,验证逻辑思路是否清晰,语言表述是否连贯,确定答案即可。
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语段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语段体现的中心论点,其次,从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切入解题,顺序为论点句,对论点的证明,对全段的总结,其中,对全段的总结的部分顺序一般可以有论点句或结论句中的相关词语顺序决定。
说明性文段
【2017·山东.淄博】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生物钟。
①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②日常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
③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④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糠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本题,说明的内容是食物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要求排列的内容是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的。因而③为总领句,④紧承③说明食物钟紊乱造成的影响。由此判断应是③④,由此可排除ABC。进一步验证,②句交代生物钟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①句解释②中“不良习惯”,应判断为②①。③④和②①的关系又是由现象到原因的逻辑关系,所以D项正确。
说明性文段
说明性语段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边,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凡是事物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长动,植物生长等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
逻辑顺序,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二是客观事物内部有固有的逻辑关系,由因到果,由重到轻。
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理顺句子,一般写景顺序是由观察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由远及近还是由上及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
依据语言标志,把握逻辑
从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并列、对照)。相承关系(顺接、层进)和相属关系(总分)。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
A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B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如“同时”表并列,位置应该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或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其他词语;“首先……其次…….再次”等表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C关键词语的重复,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
D注意有指代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的后边。
E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内容、形式上)关系,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
F陈述对象前后要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的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G对于比较困难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将句与句之间有紧密联系的句子,通过比选项、关键词等组成句子单元,化零为整按语段的思路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和整合,从而完成排序。
(2016.河南)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①②⑤④③??? B. ③⑤④①②???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首先,通读语段,把握语段的体裁和中心,明确这是一个围绕衣进行介绍说明的语段,语段的第二句以一个问号引出,说明后面的句子都是为这个问句服务的,其次,根据题干最后的为什么可知,接下来要阐述把衣放在首位的原因,观察所所给的五个句子,可以发现句4有明显的提示词因为,因此可确定句4应放在首位,排除选项AB。根据选项CD。可知句1再句4后。继续观察剩余的三个句子,可以发现。三个提示词,“这是”解释说明,“而”表顺承,“即”补充说明,根据这些提示词之后的内容可知,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指的是句1所说的四个方面,“从外表上塑造……形象”,指的是句2的包装行为,综合分析可知顺序为41523。最后将这些句子带入语段中检验即可.
(2013.河南)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则正,满则覆”,????????????,????????????。??????????????,?????????。
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点缺憾,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
②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③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④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
②④③①
解析:首先,通读语段,明确体裁和中心,通过阅读可知,该语段是议论性的语段,围绕建筑进行议论,横线前的内容由建筑说到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横向后的内容叙述了房子的缺憾,由此可见,横线处内容的逻辑应该是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过渡到中国人的思想“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由对中国建筑的总述句“不过分追求完美”然后过渡到“整”和“缺”的关系,按照这个顺序就可以正确排列四个句子了
实战演练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解析】这个语段主要讲了“孝”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先提出说明对象——孝,再介绍孝的发展历史,最后指出孝的意义。做此题也可用排除法,⑤说的是“‘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④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列举有关“孝行”的典型事例,所以④应排在⑤后,排除A、D。②说的是“孝行”对当今的意义,更适合放在⑤④之后,排除C。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热爱课外阅读吧,走进那一片天地,愿你乐而忘返。
②经典和佳作的语言,都是有力度有厚度、饱含思想感情、蕴藏文化内涵的。
③在感悟语言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增强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④我们要细细揣摩、玩味,从中领悟语言的趣味和美。
⑤阅读课外名著,别忘了品味文章的语言。
A.①②④③⑤ B.⑤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⑤④ D.⑤④②③①
【解析】排列这个语段,我们可以先确定首句。纵观这几个选项,①和⑤是我们判断的关键。通过比较,我们发现⑤更适合放在首句,因为后面内容都是围绕“品味文章的语言”展开的,排除A、C。④句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从中”,通读这几个句子,我们发现,它应该指的是②句中谈到的“经典和佳作”,所以②应排在④前,排除D。
3.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确定答案。③中的“这种能力”指“辨识一本书优劣”的能力,因此③与前面内容衔接最紧。②中“这个标准”指的是④中“给自己确立的标准”,所以②在④后,即可确定答案为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本身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①“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②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③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④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
⑤“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A.⑤②①④③ B.④③⑤②①
C.⑤①④③② D.④②③⑤①
本语段围绕“文化”一词展开,先讲“文”的本义、引申义,再讲“化”的本义、引申义,最后总讲“文化”的意义。⑤讲“文”的本义,②讲“文”的引申义,⑤②应排在一起;①讲“化”的本义、引申义;④③讲“文化”的概念及意义。答案应选A
总结
1. 确定体裁和中心。
2. 梳理段落思路。
根据句与句之间合理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进行小组合。某些明显的联系紧密的句子,可先组合在一起。然后在小组合的基础上,根据语句的内在思路加以滚动扩大,以至组成一组连贯、得体的句子。
3.抓住语言标志,使整体语流连贯。
考点二 句子的补写
答题要求: 1.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2.句子的补写离不开文本
3.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4.有时会有字数限制
方法指导
1.阅读
通读文段,说明文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议论文把握论点
整体阅读,抓中心、化层次
把握文脉,理清前后句逻辑关系,如总分、观点与语段、现象与本质、并列、转折、因果、条件关系等。特别注意关联词的使用。
2.推导
(1)根据位置判断上下句的关系
横线在前端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句子对语段有着领取或概括的作用,常常是语段叙述,议论或说明的主题,对象或话题。
横线中间一般要补写的句子是:
A承上启下,小结上文,启示下文的过渡句。
B前面提出的问题,后面有所解答,后面出现的情节,前面要有所交代,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的照应句。
C与上下文的某个句子,句式相同,内容能衔接的仿写句。
D对上文解释的阐析句。
横线在语段的末尾,一般意味着补写的句子对文段有着顺延、解释,补充或是总结的作用
(2)根据句间关系补写句子
A.找出上下句中与补写有关联的关键词语
B.注意上下句的句式一致或照应原则
C.注意关联词、中心词、标志性词语的提示作用
3.检查
写好带入原文,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
一、叙述类文段补写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运河两岸,乡间旱象已成。 ① , 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已种田而未全枯的当然要出席, ② ,根本没有种田的也要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 ③ 的伟观!
①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灌溉)
②已种田而已全枯的也要出席
③人与自然奋斗(体现人类不寻常壮举的)
1、确定材料性质:记叙类语段
(1)叙述的主体(对象)
(2)主体的经历及特征
(3)叙述的意义及目的
2、破解方法
(1)记叙类语段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不能顾此失彼。
(2)关注句子位置确定其性质(总领、过渡或总结)
(3)关注关联词的提示作用
二、说明类文段补写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③,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足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1、材料性质:说明类语段
(1) 被说明的事物及其主要特征
物体——属性、特点、功用
景物、建筑物——方位、大小、结构等
抽象事物——内涵、外延、属性
(2) 说明的目的、意义
2、破解方法:
(1)弄清所补句子属于事物哪方面特征、作用、意义
(2)关注句子位置确定其性质,关注关联词的提示作用
(3)注意选用词语、句式的准确性
三、议论类文段补写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①,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②;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因此,你一生的意义就在于:③
①不要敬畏它的神秘,②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③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1)分号前后是并列式,含义、句式要一致,选词是近义词。
(2)分号前后是对比式,含义、选词相对,句式相似。
(3)是总结句,需要对前文论述进行概括。
1、材料性质:议论类语段
(1)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
(2)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例证)
(3)结论是什么
2、破解方法
(1) 注意补写句子的位置和性质
如:若为论点句,则必须分析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本质和联系,概括出论点,并用简洁语言表述。
(2)注意提示性语句
如:这是、并非、一句话、一是、二是,首先、其次等。
总结
1.确定文体
2.确定中心
3.注意横线所处的位置
4.注意关键词语、照应等
实战演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5分)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 ① ,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 ② ;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 ③ 。
【答案】①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
②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
③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解析】第一句注意后面的对称句“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前面也应是“不要惧怕命运的 ”,再结合“深不可测”,可推断是“神秘”等词语。第二句注意后面的对称句“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可推断此处是“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第三句是总结句,可推断是“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 ①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 ②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 ③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答案】①干旱因成灾缓慢常常被忽视
②但人类活动(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③一旦这种自我修复能力遭到破坏
【解析】①处,从上文“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和下文“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可判断出此处应填“干旱破坏力显现时间慢,不受重视”之类的内容;②处上文说“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而下文列举的“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都是人为因素,可判断出此处应填“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之类的内容;③处上文说“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而下文“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则是地球环境恶化情景的预测,据此可判断出此处应填“这种自我修复能力被破坏”之类的内容。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1)。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2)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3)
?
答案: (1)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铜铸器了。(2)这却一直未得到考古发掘的确证。(3)我国最迟(起码)在夏晚期就开始使用铜器了。
解析:(1)是总领句 ,叙述的对象
(2)是过渡句,有“但是”提示的转折意
(3)是总结句,揭示意义与目的
补充方法 (1) 读题干明要求 (2) 读原文后明确类型 议论文找观点;说明文找对象;记叙文找写的什么事 (3) 在原文中勾画抓关键 抓关联词,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常是并列、转折、因果、条件、递进和对比关系。 抓标点符号。一是问号。补写就要补写出或是疑问句或是设问句或是反问句。二是分号。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并列句式保持一致。三是冒号。注意作用、提示下文、总结上文。 (4) 看位置及其作用 总起句: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过渡句:承上启下 总结句:总结上文 总结句还要看标志语。因此所以之所以;正因为如此、由此看来总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