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下列四个处理中,沉入底部的叶片小块最先浮起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2.阳光穿过森林中的空隙形成“光斑”,下图表示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在“光斑”照射前后光合作用吸收CO2和释放O2量的变化,据此正确的分析是( )
A. 光斑照射前,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B. 光斑照射后,光反应和暗反应迅速同步增加
C. 光斑照射后,暗反应对光反应有限制作用
D. 光斑移开后,光反应和暗反应迅速同步减弱
3.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下列各项研究没有用到显微镜的是( )
A. 萨姆纳证明脲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
C.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D.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4.在最适温度下,底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其中Km表示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适当升高温度,Vmax和Km均会增大
B.Km值越大,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越强
C. 同一种酶对不同的底物具有相同的Km值
D. 对于同一种酶与底物来说,Km的大小与Vmax呈负相关
5.如图与酶催化与抑制机制相关的内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Z是底物 ②X是非竞争性抑制物 ③Y与酶结合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 ④增大Z的浓度可以降低Ⅱ的发生率 ⑤增加X浓度可以抑制反应Ⅲ的进行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③⑤
6.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A. 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酶
B. 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C. 防止氧气进入坛内
D. 防止坛内蔬菜萎蔫
7.下列有关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光反应和暗反应是毫无联系的两个过程
B. 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
C. 暗反应可以在黑暗中进行,光反应不行
D. 光反应为暗反应做了能量准备
8.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B. 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C3的还原
C. 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H]、ATP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
D. 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④过程
9.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在室温25 ℃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下列对实验过程中装置条件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
B. 若要测真正光合强度,需另加设一装置遮光处理,X溶液为NaOH溶液
C. 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时,液滴右移
D. 若X溶液为清水并遮光处理,消耗的底物为脂肪时,液滴左移
10.有氧呼吸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阶段、氧气利用的阶段、水参与反应的阶段、有水生成的阶段分别是( )
①第一阶段 ②第二阶段 ③第三阶段
A. ②③②③
B. ①②③③
C. ②①③②
D. ③②②③
11.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B.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C. 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除去溶液中的O2
12.图1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A点时的化学反应状况: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B. 图1中B点时的化学反应状况: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
C. 在图1的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不变
D. 在图1的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所发生的变化如图2所示
1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酶是由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并且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B. 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
C. 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 所有的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都可产生紫色反应
14.下列用鲜菠菜进行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该在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CaCO3,防止酸破坏叶绿素
B. 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可以提取出4种光合作用色素
C. 为获得10 mL提取液,研磨时一次性加入10 mL乙醇研磨效果最好
D. 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很快随溶液挥发消失
1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在憋气时有氧呼吸停止
B. 无氧呼吸因为分解糖类的效率低,所以释放的能量少
C. 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都是酒精和CO2
D. 人在剧烈运动时,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16.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在滤纸条上相邻色素带之间距离最大的是( )
A.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B. 叶绿素a和叶黄素
C. 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D. 无法判断
17.下图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代谢简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那么该细胞单位时间放出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
B. 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 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
D. 对细胞④的分析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且物质的量N1小于m2
18.某同学研究马铃薯块茎细胞呼吸方式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向锥形瓶①、②、③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碎屑,向③瓶充入N2,装置如图,一段时间后,观察装置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实验①、②锥形瓶中马铃薯块茎碎屑作用不同
B. 乙实验目的是探究马铃薯无氧呼吸是否产生CO2
C. 甲实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马铃薯呼吸作用在逐渐增强
D. 乙实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颜色变化,不能说明马铃薯无氧呼吸产生CO2
19.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所用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 mm2,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 ℃水浴中,10 min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5 min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X为NaOH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右移动
B. 在20~30 min内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6.5 mm3/min
C. 如将X换为清水,并向试管充入N2即可测定果蝇幼虫无氧呼吸速率
D. 增设的对照实验只需将装置中的X换成清水,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的环境中
20.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 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C. 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 叶肉细胞在光照下不进行细胞呼吸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试分析:
(1)酶促反应的速率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示。
(2)Ⅱ和Ⅰ相比较,酶促反应速率慢,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和BC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若想探究酶的最适pH,至少应设计________种不同的pH。
(5)在酶浓度相对值为1,温度为25 ℃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最大值应比Ⅱ的________(填“大”或“小”)
22.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安琪酵母发面蒸馒头。某学生计划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并设计了下列对照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有关内容。
(1)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实验原理:细胞的不同呼吸方式释放的能量多少不同,但每种方式所释放的能量中都有一部分以________形式散失,从而导致细胞周围的环境温度________。
(3)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质量浓度为0.19 g/mL的葡萄糖溶液、液体石蜡油、蒸馏水、保温瓶、温度计、棉花。
(4)实验步骤
①将质量浓度为0.19 g/mL的葡萄糖溶液加热后冷却备用。
②取3个保温瓶,编号为A,B,C,并将C瓶设置为对照。
③在3个保温瓶中分别加入等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A瓶中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中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瓶中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3个保温瓶中均放入温度计,用棉花轻轻塞上瓶口,并保证保温瓶通气。
⑥24小时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中温度的变化。
(5)实验结果及分析
A瓶温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瓶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了美国的保罗博耶和英国的约翰沃克,他们两人的杰出贡献是发现了能量分子ATP如何在酶的作用下利用能量进行自身再生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如图是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结构,请完成下列问题:
(1)ATP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绿色植物体内的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分子ATP可以看作是由________个磷酸分子、________个核糖分子和________个腺嘌呤缩合而成的。
(4)ATP水解为ADP是指ATP分子中远离A的________________的水解,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24.请回答下列有关ATP的问题:
(1)人的骨骼肌细胞中,ATP含量仅够剧烈运动时3 s以内的能量供给。运动员参加短跑比赛过程中,肌细胞中ATP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a→b的变化过程,说明ATP被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过程中,ATP含量增加说明____________加强,释放更多________,供ADP形成ATP,以补充细胞中ATP含量的不足;从整个曲线来看,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净的ATP呈白色粉末状,能够溶于水,作为一种药物常用于辅助治疗肌肉萎缩、脑溢血后遗症、心肌炎等疾病。ATP片剂可以口服,注射液可供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据此,你认为在人体消化道中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ATP水解酶;ATP的药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体内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某同学进行一项实验,目的是观察ATP可使离体的、刚刚丧失收缩功能的新鲜骨骼肌产生收缩这一现象,说明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①实验中,必须待离体肌肉自身的________消耗之后,才能进行实验。
②在程序上,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先滴加________________(填“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观察______________与否以后,再滴加______________(填“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
③如果将上述顺序颠倒一下,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的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O点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O2浓度为b%以下时(不包括O点),该器官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器官CO2释放与O2吸收两条曲线在Q点重合,该器官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该曲线提示的原理,我们在进行水果储存时,应该取O2浓度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叶片沉入水底是由于细胞间隙的空气被抽取掉。所以哪一个叶片最先产生大量的氧气,充入到细胞间隙中,哪一个叶片就最先浮上来。由于自来水中含有CO2,25 ℃的温度较为适宜,光照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所以C选项所示的叶片最先浮起来。
2.【答案】C
【解析】光斑照射前,有氧气释放,说明植物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A项不正确;光斑照射,光反应迅速增加,而暗反应没有相应增加,二者不同步,B项不正确;经过调整后光反应和暗反应开始同步,一开始光反应远远高于暗反应,因此可以看出,暗反应限制了光反应的进行,C项正确;移开光斑后,光反应迅速减弱,而暗反应过一段时间后才减弱,二者不同步,D项不正确。
3.【答案】A
【解析】萨姆纳证明脲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是通过检测物质的化学成分来实现的,没有用到显微镜,A正确;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可判断细胞所处的时期或分裂方式,如减数第一次分裂最重要的特征是:前期发生联会产生四分体,中期时四分体移动到赤道板位置,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B错误;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的分布,证明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即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错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判断: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内液泡大小及原生质位置的变化,D错误。
4.【答案】D
【解析】由于图中所示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改变温度就会降低酶的活性,所以Vmax就会降低;酶具有专一性,对于不同底物的亲和力是不同的;Km值越大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就越低,也就是酶的活性越低,则Vmax就会越小,所以Km与Vmax呈负相关。
5.【答案】B
【解析】Z是反应底物,①正确;X通过与Z竞争结合位点而抑制Z的酶促反应,②错误;③由题图可知,Y与酶结合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③正确;④增大Z的浓度,Z与酶结合增多,X失去与酶结合的机会,因此可以降低Ⅱ的发生率,④正确;⑤由题图可知,X、Y与酶的结合位点不同,因此增加X浓度不能抑制反应Ⅲ的进行,⑤错误。
6.【答案】C
【解析】制作泡菜的过程就是使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因此应防止氧气进入坛内,以免引起其他好氧细菌的繁殖。
7.【答案】A
【解析】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所以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8.【答案】D
【解析】②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ATP最多。
9.【答案】C
【解析】清水既不吸收和释放O2,也不吸收和释放CO2,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全部被光合作用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O2除满足呼吸作用外,又释放到细胞外,同时从细胞外吸收CO2,但是密闭小室中的CO2有限,限制释放的O2量和吸收的CO2量使其相等,液滴不移动,C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11.【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温度、pH、培养液浓度都会影响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和产生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无法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过程会降低气体的溶解度以除去溶液中的氧气。
12.【答案】C
【解析】在图1的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上移,反应速度会加快。
13.【答案】B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但起作用的部位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
14.【答案】B
【解析】CaCO3可防止酸破坏叶绿素,所以可在研磨前加入少许CaCO3,A错误;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不明显影响研磨,且色素含量并没有减少,所以仍可提取出4种光合作用色素,B正确;由于研磨时乙醇挥发,故为获得10 mL提取液,研磨时应加入多于10 mL乙醇,C错误;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因色素分解而消失,但不会随层析液挥发而消失,D错误。
15.【答案】D
【解析】人在憋气时肺部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但血浆及细胞内仍有部分氧气,有氧呼吸并不完全停止。无氧呼吸因分解糖类不彻底,所以释放的能量少。有些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如玉米的胚细胞。人在剧烈运动时因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16.【答案】C
【解析】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叶黄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相对较小,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较慢,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大。
17.【答案】D
【解析】黑暗中叶肉细胞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A项正确;细胞②中线粒体释放的CO2正好用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而叶绿体光合作用释放的O2正好用于线粒体的有氧呼吸,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项正确;细胞③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CO2,可见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细胞光合作用利用的CO2为线粒体呼吸释放CO2与从外界吸收CO2之和,C项正确;细胞④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O2,可见其光合作用释放的O2不足以供给线粒体呼吸,所以N1等于m2,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甲实验锥形瓶①中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锥形瓶②中马铃薯块茎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乙实验目的是探究马铃薯无氧呼吸是否产生CO2,B正确;甲实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马铃薯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C错误;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乙实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颜色变化,不能说明马铃薯无氧呼吸产生CO2,D正确。
19.【答案】B
【解析】X为NaOH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左移动,A错误;在20~30 min内氧气平均吸收速率为(130-65)×1÷10=6.5 (mm3/min),B正确;果蝇幼虫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无论是否进行无氧呼吸液滴都不会移动,C错误;对照实验应将装置中的果蝇幼虫换成等质量的死幼虫,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环境中,重复上述实验,D错误。
20.【答案】D
【解析】细胞呼吸是活细胞都进行的一项生命活动,必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硬骨组织细胞也是活细胞,因此A、B两项正确。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C项正确。正常的叶肉细胞无论是在光照下还是在黑暗中,都进行细胞呼吸,D项错误。
21.【答案】(1)产物生成速率或底物消耗速率 (2)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 (3)底物浓度 酶浓度 (4)3 (5)小
【解析】(1)酶促反应速率反映了酶活性的高低,常用底物消耗速率或产物生成速率表示。(2)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Ⅱ和Ⅰ相比酶促反应速率慢,主要原因是Ⅱ的温度低,抑制了酶的催化活性。(3)AB段反映了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大而加快,说明限制因子是底物浓度;BC段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变化而变化,而温度是适宜的,则限制因子只能是酶浓度。(4)若要探究最适pH,应取过酸、过碱和中性(适宜)三种pH进行对照,探究最适温度时也如此。(5)在同等温度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即酶浓度相对值为1,温度为25 ℃时,酶促反应速率的最大值应比Ⅱ小。
22.【答案】(2)热能 升高
(4)③备用的葡萄糖溶液 ④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和液体石蜡油 与A瓶所加酵母菌培养液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 与A瓶所加酵母菌培养液等量的蒸馏水
(5)小于 酵母菌无氧呼吸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放出的能量少
(6)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或兼性厌氧)
【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故控制好单一变量(有氧或无氧环境)是关键;具体表达实验步骤时,要注意体现出等量原则,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放出的能量比无氧呼吸放出的能量多,故A瓶温度小于B瓶温度。
23.【答案】(1)A—P~P~P (2)色素吸收的光能,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线粒体、叶绿体 (3)3 1 1 (4)高能磷酸键 细胞分裂 肌肉收缩 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ATP是由3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腺嘌呤A)构成的,ATP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其中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断裂,同时也很容易生成。断裂后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肌肉收缩、营养物质的吸收、神经冲动的传导等;在一定条件下,ADP接受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或色素吸收的光能,与1分子磷酸结合可以生成ATP,因此生成ATP的细胞结构主要有线粒体、叶绿体。
24.【答案】(1)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 能量 ATP的生成和分解是同时进行的
(2)不存在 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①ATP ②葡萄糖溶液 肌肉收缩 ATP溶液 ③结果不可靠,如果外源ATP尚未耗尽,会出现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也会收缩的现象,造成葡萄糖也能被肌肉直接利用的假象
【解析】由题图知,0~3 s内ATP含量下降是由于短跑过程中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过程消耗ATP,而b→c过程中,ATP含量增加是由于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生物体内ATP的含量很少,但能通过和ADP的相互转化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所以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2)由题干“ATP片剂可以口服”可知,消化道内没有使ATP水解的酶。由题干ATP可以治疗的相关疾病判断,ATP的药效是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物体内合成ATP的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避免肌肉本身的ATP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在实验前应等肌肉本身的ATP消耗完毕再开始实验;应先滴加葡萄糖溶液,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后再滴加ATP溶液,如果滴加顺序颠倒,则在滴加葡萄糖后可能由于先加的ATP溶液未消耗完而出现肌肉收缩的现象。
25.【答案】(1)无氧呼吸
(2)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 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3)有氧呼吸 O2的吸收量与CO2的释放量相等
(4)P点对应的O2浓度 果实和种子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最少
【解析】在无氧的条件下(O点),植物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酒精和CO2。Q点因产生的CO2和吸收的O2的量相等,因此Q点处进行的是有氧呼吸。P点处机体的无氧呼吸及有氧呼吸均较弱,分解有机物相对较少,有利于果实和种子的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