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13课 辛亥革命
—“低烈度”与“大业绩”
一 大风暴的偶然与必然
二 革命的情势与理性的革命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现代性
一、 走进革命现场
材料二:
武昌起义……打死了一些人。在湖北省之外,有8个省是靠武装起义打下来的……另有5个省是和平独立。不过,8个武装起义的省,加上上海,也没有死多少人。湖南省起义一共才打死4个人……有的省根本就没有打死一个人。
——杨天石《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速度快伤亡少材料一:
8小时——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1911.10.10
41天 ——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1911.11.20
80天 ——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 1912.1.1
123天——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1912.2.12(1)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低烈度”的表现?★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南京1912年1月1日北京 思考:
1、南北议和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2、最终出现了什么结局?
3、南北议和说明了什么问题?
对话和妥协 活动探究1: 与法国大革命一样,辛亥革命也是革命,但却以不同于寻常革命的方式结束,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低烈度”的深刻理解。结论:出于革命的情势、是一场理性的革命 材料三:从湖南、陕西、江西(10月22、23日)开始,时未逾月,全国便有13省独立,而策动独立的主要分子往往不是革命党,而是各该省内,由立宪(保皇)党所掌握的民意机关——咨议局……无用的满族王公应付不了,清廷乃召回已被摈斥的袁世凯来撑持危局,而袁氏则养寇自重——一面“进剿”,一面又与革命党人私通款曲。他向武汉三镇反攻,也只取二城,留个武昌给黎元洪、黄兴这架两头马车去慢慢拖延。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思考:何以一位清朝重臣会转向革命呢?伍廷芳唐绍仪--预备立宪--------------二、 寻革命之因189819001904190119061905--1908日俄战争191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94甲午中日战争兴中会成立《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铁路国有同盟会成立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清末新政革 命改 革戊戌变法二、 寻革命之因汉官、立宪派离心普通民众寒心新型知识
分子逆心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陶启胜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金兆龙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战士程正瀛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起义不经意间突然变成了现实。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偶然的枪声材料二: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 ——袁伟必然的选择二、 寻革命之因1913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担任大总统 活动探究2:辛亥革命最终收官于议和,故有人认为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三、探革命之果
1.成立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概况表 红黄蓝白黑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今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清帝逊位诏书》
由王朝到中华民国
革命退场宪法登场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2.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三权
分立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责任
内阁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自由
平等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
在民君权
神授专制集权封建
等级个人
独裁法治人治体现了?否定了?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最终保障民主共和制4.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5、思想观念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历时仅88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7年,张勋拥护溥仪复辟称帝,历时仅12天
我们结婚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外面世界展风采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自由了6、民国新风尚民国前民国后 活动探究3:低列度如何引发革命的大业绩?第一章( )
—“低烈度”与“大业绩”
一 大风暴的偶然与必然
二 革命的情势与理性的革命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现代性
辛亥革命?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1924年1月◆孙中山的辛亥反思 同盟会
1905年8月
东京兴中会
1894年11月檀香山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
建立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