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中塘小学 杨磊
内容导航
教材分析
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
反思与评价
内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 ,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本课在上一课的基础上,以实验的方式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说教材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 ?? ?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 ?? ?
●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活动体验: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学会用科学解释生活现象,积累生活经验。
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
学生能对“为什么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教法: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实验假设——设计方案——观察记录——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实验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中的钢材图片,
同时拿出铝合金管和剪开的铝合金片
,提问中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兴趣是永远最好的老师,而贴近生活的问题显然更能吸引孩子们探究的兴趣。
圆钢管
方形钢管
异型钢
M
U
C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做成
“T”“U”“L”“O”“C”“M”或“口”字等形状?
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实验操作
(一)实验猜测(必做)
(二)实验操作
先明确实验方法,注意不改变条件的控制。
(三)讨论为什么改变形状能增加抗弯曲能力 ?并解释课前的钢材形状问题。
设计思路:作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琉璃瓦
瓦楞纸板
纸包装箱
纸包装箱用的材料叫瓦楞纸板
探究2
1、仔细观察瓦楞纸板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厚薄、软硬)
三层
三层
五层
七层
九层
柔软的纸怎么变坚硬了?
拓展:
(一)阅读科学书45、46页资料库内容
(二)课后布置继续调查哪些地方是增强了材料抗弯曲的能力?
设计思路:科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科学知识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反思从设计到教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都尽力体现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1、科学知识生活化!首先创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钢材”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再借助“纸”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为什么钢材要加工成各种形状?首尾呼应,有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样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借助纸包装箱这一实物及瓦楞纸板的深入观察,让科学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
2、科学“探究性”的充分体现。 放手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足之处在于我对实验测试及记录的铺垫还欠充分。以至于在实验开始后,还需要老师进行中途的引导。
谢谢大家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学情分析
本课是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靠增加厚度和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是本课时重点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 2、经历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2、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让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材料图)
2、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钢材加工成这样?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二、板书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三、实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形状的改变到底能不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我们可以怎么来研究?
2、实验研究测试注意点交流。
a、师:我们用一张平展的纸能承重几个这样的垫圈呢? 演示
b、用什么办法能增强纸梁抗弯曲能力呢?
c、纸可以折成哪些不同的形状呢? (自由选择)
3、实验操作(在测试的时候,为了公平,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4、汇报实验结果,师结合板书
5、分析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6、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7、回应课前的问题:为什么要把钢材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现在你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吗?
四、瓦楞纸板的研究。
过渡:这样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出示纸包装箱,述:纸包装箱用的这种材料叫瓦楞纸板,用它可以装很多的物品,而不变形破损。老师从纸包装箱上已经剪了一些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瓦楞纸板好吗?出示观察要求。小组交流。思考: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学生观察瓦楞纸,思考:瓦楞纸做成那样增加了厚度增强了抗弯曲能力。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五、拓展延伸
1、 阅读课本P45至P46资料库内容。
2、 课后继续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增强了材料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教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都尽力在体现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1、科学知识生活化!首先创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钢材”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出本节课探究的中心任务——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课题引入到孩子们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显得很自然!在借助“纸”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为什么钢材要加工成各种形状?首尾呼应,有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样不能忘记让科学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借助纸包装箱这一实物及瓦楞纸板的深入观察,让科学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体现了科学知识生活化。
2、科学“探究性”的充分体现。放手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并不是放任自由,必要的引导和讨论必须做的扎实有效,所以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讨论的展开,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前的深入思考和计划。 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对实验测试及记录的铺垫还欠充分、扎实。以至于在实验开始后,还需要老师进行中途的引导。而理想中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们完全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不需要老师进入。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堂”这是我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