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5 14:0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3.不懂就要问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入新课1.会认“诵、例”等13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学习目标背 诵 例 圈 段 练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字词检查背bèibēi(背诵)(背包)例:我从背( )包里拿出语文书,然后开始练习背( )诵今天学习的古诗。(背书)(背着)bèibēi 多音字圈juānjuàn(圈在)(圈养)例:农村里养土鸡大都是在郊外圈( )一块地,把鸡圈( )起来,实行圈( )养。juān quān quān(圈子)juàn 多音字私塾:
先生:
照例: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霎时:
鸦雀无声:
流利:词语解析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老师。按照惯例;按照常情。不明事理。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极短的时间。形容非常安静。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通畅。初读课文 课文讲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精读课文 “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精读课文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的反应是“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鸦雀无声”说明先生平时很严厉,也反衬出孙中山提问是一件很大胆的事情。精读课文 老师开始的态度是:发怒、不满,从“拿着戒尺”“厉声”可以看出。在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课文之后,老师的态度变为详细地讲解。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被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求的感动。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精读课文 对老师和同学的反应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
作用是: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对先生和同学的反应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精读课文 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孙中山的学习环境是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老师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就只是听,被动接受。
现在的教育方式则是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学习,老师更希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精读课文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精读课文不懂
就要问发生:私塾里上课 只背不讲发展:大胆提问 得到肯定结果:敢于打破惯例的动力乐于思考
敢于提问
追求真理板 书 课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不懂就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要做到不懂就要问。总结课文关于不懂就问的名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孔子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xiè)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诺(nuò)夫拓展延伸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课后作业同学们,下一节课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