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能够区分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运用相关图文资料理解对于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要珍惜和合理利用。
3.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原因。
4.依据相关资料了解生活中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含义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进一步巩固阅读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不同漫画的阅读和思考,初步掌握分析漫画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相关自然资源破坏的实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自然资源
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1.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都是___________。
2.自然资源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的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
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1.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_____________。而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更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土地、水能、水、森林、矿产等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均居世界______。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__________世界平均水平。
可持续利用
珍惜和节约使用
低于
前列
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藏羚羊
潮汐能
天然气
树木
(1)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风能、海鱼
这些资源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环使用
非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藏羚羊、核能、天然气、花岗岩
黄河断流:黄河流域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量大,造成黄河断流。
(2)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蚌埠城市水荒:由于不注意保护水资源,淮河水污染,有水不能用,出现了水荒。
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土地荒漠化。
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于可再生资源,只有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全世界都会举办这种各样的环保宣传活动,以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是近些年我国进行地球日宣传活动的主题。珍惜地球资源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1)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不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举手之劳,下面这几种行为你都做到了吗?除了下面几种行为,你还能说出那些?
我们能做到:
1、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牙签;
2、纸正反两用,反复利用废纸;
3、随手关灯、拧紧水管;
4、废旧电池不乱扔;
5、十层楼以下不乘电梯;
6、少坐车或不坐车,骑自行陈或步行
... ...
(2)围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宣传口号。
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布匹????? B.煤炭?????
C.钢材???? ? D.水泥
2.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草地????? B.煤炭?????
C.冶金????? D.稻米
B
D
一棵生长了20年的树能制成3000~4000双方一次性筷子,我国每年共需要砍伐2000万棵大树。读下面漫画完成3、4题。
3.上图漫画“手下留情”反映的问题是 ( )
A.水资源的污染 B.水资源的浪费
C.土地资源的退化 D.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
4.提倡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意义是( )
①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②防治土地荒漠化 ③减少白色污染 ④减少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C
5.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30多个城市积极参与2013年“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全球有6 000多个城市10多亿人共同参与。这说明( )
①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关键靠科技
③节能减排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④倡导低碳生活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