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朗读课文,预习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与两则文言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人物情感,概括说明的道理、获得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体会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的错误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故事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情感,概括说明的道理、获得的启示。
2.感受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体会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的错误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由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语言从古代发展到现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再如有些句子的顺序跟现在的表达顺序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本课的两篇短文来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哉”和翘舌音“轴”。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巍、轴”这2个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哉、曝”这2个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
哉:优哉游哉,三年五载,栽花种树,深受爱戴。
曝:媒体曝光,爆炸现场,拒绝暴力,瀑布飞流。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巍”是上下结构,“山”要写得扁而宽,下部结构复杂,穿插迎让,合理布排。
“曝”左窄右宽,“日”瘦而短,位置稍靠上;右边撇捺长短适度,不宜写得太过舒展。
易错提示:
“哉”左下是“口”,不要写成“田”。
“巍”不要忘记写竖弯钩里面的撇折和点。
“曝”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右边下面不要写成“水”。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文言语气助词:哉、也、者、乎、焉
形容山峰高险的字:巍、峨、峻、嵩
多音字。
汤
轴
曝
斗
辨析:“曝”在读pù时,指“晒”;在读bào时,只用于“曝光”一词,表示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或者比喻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生通读《伯牙鼓琴》,理解短文大意。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一句话写出了什么?
明确: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伯牙的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的欣赏水平也很高超。
(2)怎样理解第二、三句的意思?
明确:用两个例子具体表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从中能体会到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美和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伯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心意相通,这才是知音啊!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摔琴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而这也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善哉 巍峨 琴弦 画轴 锦绣 曝晒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伯牙鼓琴》,感受了高山流水、千古知音的魅力。这节课,我们不仅要继续上堂课的音乐之旅,而且还要学习一个有关名画与牧童的故事,看看它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生再读《伯牙鼓琴》,思考并回答问题。
(1)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明确:子期之死,意味着伯牙的琴声再无人能懂,意味着他又要像从前一样寂寞、孤独了。伯牙不堪忍受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最后才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将内心深沉的痛苦宣泄了出来。一代大师“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啊!
(2)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记叙伯牙鼓琴、子期听琴以及子期死后,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高度赞扬了他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2.学生通读《书戴嵩画牛》,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简单交代了哪些情节?
明确: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他珍藏了一幅戴嵩的《斗牛图》。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明确:“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他用玉给这幅画做画轴,又把画装在锦缎做的画囊里,经常随身带着。
(3)牧童看了《斗牛图》,为什么会“拊掌大笑”?
明确:因为牧童发现这幅画上的情景不符合生活实际。牛在打斗时,尾巴应该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而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牧童的判断来源于自己天天放牛,经常观察的生活经验。
(4)文章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有其所擅长的技能,做事要多问行家,才能避免出错。
(5)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实践出真知,艺术源于生活。
3.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教师点评、指导。
明确: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幅。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在打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谈话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同时,我们也不能迷信权威,无论对人对事,我们都要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去想象。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