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模块综合检测二
一、选择题:
2002年,北京市市长曾在“首都绿化美化建设总结动员大会”上提出:在5-6年内将北京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据此完成4—6题。
1.“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属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能有效提高北京市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的措施是
①善待树木,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②在北京风沙源地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加强奥林匹克公园及其附近地区绿化工程的建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在下列北京市政府的举措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是
A.在硬件建设方面,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
B.到2008年奥运会时,天气预报范围精确到市区的每平方千米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自律意识
D.到2008年,绝大多数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所谓“煤变油”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加工成为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液体燃料的煤液化技术。技术上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无论哪一类液化技术,我国都有成熟的范例。煤液化技术已被列入国家“十五”发展计划。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将“煤变油”技术列为国家“十五”发展计划的原因不包括( )
A.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B.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C.“煤变油”能大量节省水源,缓解水资源危机 D.我国已拥有煤变油的技术
5.我国实施“煤变油”最理想的省市区是( )
A.上海市 B.山西省 C.广东省 D.湖南省
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一粮食 ②b一养禽
③c一秸秆 ④d一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②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③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8-9题。
8、“绿色食品”是指 (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9.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10.关于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正确叙述是 ( )
A.土壤污染都是由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
B.土壤自净能力很强,只有重金属能够造成土壤污染
C.治理污染的首要措施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D.研制使用可降解的农用地膜,可减轻土壤的“白色污染”
下图是2001年3月6日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图。读图,回答11一13题。
11、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相比较
A.太原优于天津,天津优于兰州
B.重庆优于郑州,郑州优于上海
C.哈尔滨优于昆明·昆明优于珠海
D.昆明优于重庆,重庆优于哈尔滨
12、按"城市——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的顺序排列,与图中所示情况相符的有
A.上海——可吸入颗粒物—— 扬尘
B.太原——可吸入颗粒物—— 扬尘及燃煤取暖
C.珠海——可吸入颗粒物——沙尘暴
D.重庆——SO2 ——扬尘及水能开发
13、减轻西北及华北地区冬季大气污染的可行性措施有 ( )
A.变集中供热为分户燃煤取暖 B.该季节停止各类建筑施工
C.将石油化工企业迁至南方市 D.大力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
14.河北廊坊市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廊坊人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服从规划、规划服从环保,现已有境外大型跨国公司落户廊坊。这表明( )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 B.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后保护环境
C.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局面
D.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是2005年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读下图,回答15-17题。
15.发展循环经济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16.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地理学原理是( )
A.大气循环原理 B.水循环原理 C.生态循环原理 D.地质循环原理
17.下列农业生产符合循环经济特征的是( )
A.大棚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桑基鱼塘农业
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读图回答18一20题。
18.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
19.如果要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
A.钢铁厂 B.造纸厂
C.印染厂 D.自来水厂
21.读“美国20世纪后期垃圾总量及处理构成变化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90年代后期美国的垃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80年代 ②90年代后回收利用的垃圾总量增长速度最快 ③90年代中期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大为减少 ④90年代后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有明显增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下列关于垃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部分垃圾能够化害为利回归土壤
B.垃圾需要占据了大量土地,不会对水、大气产生影响
C.废电池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D.填埋处理是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判断23-24题。
23.工业“三废”的排放所属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4.下列不属于④环节的是( )
A .印度洋大海啸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B.南水北调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
C.伦敦烟雾事件导致许多人生病和死亡 D.海洋污染引起赤潮、使海洋渔业减产
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据此判断25-26小题。
25.方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③ 使用高效化肥 ④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6.为解决食品安全,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要求:( )
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 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 ④ 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近年来,贸易技术壁垒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也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人们对纺织品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据此回答27-28题。
27.“绿色壁垒”中有一类是针对清洁生产的,下列关于清洁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在服装的面料色彩、款式设计、工艺革新上达环保要求
B.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
C.只要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无不良影响
D.主动将产品送到环保部门检测是否合格
28.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企业在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中可能无效的是( )
A.放低出口商品价格 B.实行清洁生产
C.通过产品ISO140000体系认证 D.申领绿色护照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放在工作重点的首位。回答29—30小题。
29.下列行为体现节约型发展思路的是( 双项)
A.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B.多投入,多产出
C.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D.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
30.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双项)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D.人口数量庞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很多
二、综合题:
31.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_____ (地形区) ②____________(城市)
③______________(湖泊) ④____________(河流)
(2)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各图例与其所表示的环境问题连线。
甲 A.酸雨危害
乙 B.森林锐减
丙 C.水土流失
丁 D.水体污染
A组
(3)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__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该地区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措施、____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____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4)环境问题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________。
B组
(3)环境问题乙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上游地区该环境问题对地区⑤造成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境问题丙的主要防治措施是____ _______ __________ 。
(5)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________。
32.图中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图为“八五末期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的关联性体现如下:
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上图空格中①表示 ,②表示
,其主要危害是 。
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上图空格中①表示 ,②表示 ;该地区综合整治措施有 。
(2)图乙中 省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有哪些?
自然原因:
社会经济原因:
33.分析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年 份
1949
1957
1966
1971
1977
1982
1986
人口(亿)
5.4
6.4
7.4
8.4
9.4
10.3
106
人均耕地(公顷)
0.18
0.15
0.135
0.12
0.11
0.10
0.099
(1)表中数字反映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表现是 。
(3)为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我国政府确定的两个基本国策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4、下图展示了199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的生活能源
以 为主,东南丘陵农村的生活能源以 为主。
(3)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
3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直线上标出箭头,以反映出居民区与绿地间的空气对流运动。
(2)由于上述对流运动,会产生下列现象:
清洁的空气由 流向 。
居民区的空气温度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
(3)如果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绿地,绿地具有 、 等作用。
(4)如果在居民区与公路间建绿地,绿地可发挥 、 等作用。
36.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阅读下统计表,回答有关问题:
中国从各地进口石油的比例(2002年)
(1)2002年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___________地区,采用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这种运输方式的主要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拓展石油进口渠道,提高石油进口安全性,我国正在加强与___________等陆上邻国的合作,他们的石油输入我国可优先考虑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紧张问题突出,简述其原因。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7、读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
材料二:据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约有1.5亿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随着垃圾的不断增加,约有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堆放垃圾的场所,约有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材料三:有人说:“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上海用垃圾作燃料,把垃圾变为有机肥甚至建材,已成为现实。下图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
说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2分)
(2)材料二中目前大多数城市对城市垃圾的传统处理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4分)
(3)分析材料三中新型垃圾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4分)
《环境保护》模块综合检测二
选择题:BDDCB DDDCD BBDAD CDBDD BABAC BBA CD BD
31.(1)四川盆地 武汉 鄱阳湖 淮河(每空1分,4分)
(2) 甲 A.酸雨危害
乙 B.森林锐减
丙 C.水土流失
丁 D.水体污染
A组: (3)黄土高原 生物 工程 农业技术(每空1分,4分)(4)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2分) (5)丙(2分)
B组: (3)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2分) 河湖淤浅,洪涝加剧(2分)
(4)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排放;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等(任答一点,2分) (5)甲(2分)
32.(l)土地沙漠化(1分)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1分) 农牧业生产受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分) 水土流失(1分) 破坏植被、轮荒(1分)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2分)
(2)云南省(1分) 自然原因:地形崎岖,自然灾害频繁,耕地面积小(答对其中一项给1分) 社会经济原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1分)
33.(1)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均耕地越来越小
(2)土地承载量受到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略
(3)①实行计划生育 ②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4、(1)以生物能(秸杆、薪柴)为主要能源,共占71.5% (2)秸杆、薪柴(3)环境问题:砍伐植被(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大力建设薪炭林;提高能源利用率。
35、(1)略(逆时针) (2)绿地 居民区 加大 小
(3)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美化环境、降低噪音。
36(13分)(1)中东(或波斯湾地区);海运;运费低,运量大;俄罗斯;管道运输(共5分)(2) 沿海地区,能源储量不足(1分) 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交通发达,能源消费量大(1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猛增(1分)
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耗能高,能源浪费严重(1分)
(3)加强勘探和开采,提高石油等能源的后备储量和产量
积极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革命,提高能源利用率
37(10分)(1)居民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每点1分,共2分)(2)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空气(每点1分,共4分)(3)废弃物的资源化,如把垃圾作成建筑材料和肥料;
废弃物的减量化.如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废弃物的无害化.如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环境污染。(答出3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