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模块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
读两种类型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下列1~2题:
1.以水资源为例,图中所示发展中国家
A.技术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小
B.用单位水资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小,最终对环境的影响也小
C.人口过多,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大,容易出现水资源危机
D.对水资源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2.以能源为例,图中所示发达国家
A.能源消耗总量大,产生的污染问题不大
B.由于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对地球产生的危害小
C.使用单位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对环境总的影响小
D.人口数量少,但人均消耗的能源数量大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下图),据此回答3~5题:
3.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A.l% B.20% C.19% D.21%
4.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
环境问题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5.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1971年
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确定
2月23日为“国际湿地日”。据此回答6~7题:
6.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7.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
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做下面8~9题:
2004年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 家
人均生
态足迹
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
赤字
国 家
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有效生
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 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英 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
日 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
8.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
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A.0.4 B.-0.4 C.2.0 D.-2.0
9.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亦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
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10.下列关于世界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时间内地球上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B.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C.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仍然存在
D.受厄尔尼诺影响,近几年全球降水偏少
11.下列有关我国淡水供需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B.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C.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D.内流河区虽然降水少,但因地广人稀、需水量不多,而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其中1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优良田。
回答12~13题:
12.下列现象的发生可能对耕地造成危害的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收入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
充分利用水土资源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
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下图是美国马奇蒂博士对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的研究结果。读图完成14~15题。
14.一次能源M1和M2分别是
A.石油和水能 B.煤炭和石油
C.石油和煤炭 D.煤炭和水能
15.天然气将成为21世纪初期世界主要
能源,相对与M1.M2,主要因为天然气
A.分布广,储量大
B.开采、运输、使用的技术难度不大
C.是可再生能源
D.基本上不污染环境
16.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
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
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 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
17.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不属于其产生的影响是
A.水土流失加剧 B.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南极臭氧空洞扩大
城市森林是指生长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在所在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
它具有一定的规模,以林木为主体,是各种类型的森林作物、栽培作物和生活在其中
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据此做18~20题:
18.城市森林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
A.提供直接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康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19.北京市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北京西部构建“西部生态带”。
作为北京市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北京西部构建“西部生态带”的主要原因是
①西部地区为山区 ②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③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好 ④北京的上风上水区位于西部地区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20.为迎接2008年的“绿色奥运”,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了100多种树木为京
城绿化的“主力军”,这些造林树木中,不可能有
A.落叶阔叶树 B.针叶树 C.常绿阔叶树 D.灌木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山西汾河流域的吕梁山脉曾是一个著名的森林地区,也是汾水的水源涵养地。现在的
吕梁山仅存在主峰附近一片森林,大片林区已不复存在。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
建筑宫室、营造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4世纪时,一次山洪爆发,竟冲下百万棵
大树。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于记载。
(1)山区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 。
(2)文中所叙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是 。
(3)渭水的流量已明显减少的原因是 。
(4)就你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主要有
(5)治理黄土高原的主要措施有
22.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民垸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特有的聚落。通俗地说,民垸就是在湖泊、湿地河道
上围堤造地后,供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1998年特大洪水袭来,民垸首先受害。湖南
湖北两省受灾最严重的200多万灾民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在洪水超过警戒水位且
不断上涨期间,大约有占总数73%的民垸先后溃口或被迫扒口。
(1)修建民垸反映出来的人口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
(2)围湖造田、修建民垸对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产生的不良影响是
。
(3)洪灾过后,湖南、湖北两省均做出取消民垸,退耕还湖的决定,这一举措说
明了什么问题? 。
23.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
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
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
1亿亩。其中1300多万亩是有灌溉没设施的优良田。右图
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简要分析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2)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
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4.读“几种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柱状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资料,算一算我国年人均径流量约为世界人均值的_________;
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约为世界人均值的________;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值
的_________。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__________ _______。
(2)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计划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我国耕地资源原来就很稀缺,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但耕地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等方面。“十五”计划中提出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_______,这是一条不可
逾越的“红线”。
25.(10分)读“某地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
(1)1980年时,秸秆基本上都是当作燃料燃烧的。试分析这样做对农业生产的
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3年地农业部门结构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
格局,这样的结构调整对当地生产、生态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该地的农业用地可能会逐渐减少,试分析针对这种
情况该地应如何发展,才能提高其经济效益?
26.读下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生态
工程是:______ 。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3)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4)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治理的措施:
。
26.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
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类型多、面积大、
分布广,是一个湿地资源大国。(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有
①青海湖 ②稻田 ③黄河 ④水库 ⑤海洋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等。
(3)三江平原目前有大片沼泽地尚未开发利用,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
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我国粮食已相对过剩
C.石油资源丰富,保留工业用地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4)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的湿地较少,主要原因是 。
(5)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
以上,这说明湿地具有 的生态功能。
《环境保护》模块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
CDCBB ACBAD DDCBD DDBDC
二、综合题:
21.(21分)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分)
(2)山洪瀑发(2分);大量采伐兴建土木工程 (2分)
(3)森林破坏,导致调节作用、涵养水源破坏,气候变迁等(4分)
(4)自然: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黄土疏松,易侵蚀。(3分)人为:滥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战争等。(3分)
(5)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2分)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等(2分)
22(16分)
(1)人口增长过快(3分) 人均耕地减少(3分)
(2)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2分),以及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2分)
(3)说明了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分)
(4)例如:毁林开荒,开垦草原(3分)
23.(13分)
(1)由于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过量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5分)
(2)①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4分)②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4分)
24.(24分,除第3小题4分外,其余各题每空2分)
(1)1/4 1/5 1/3 总量大、种类大、类型齐全 (2)缺水严重,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
(3)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4分)
(4)水土流失 耕地沙化 土壤盐渍化 土壤污染 非农用地
25(10分)(1)秸秆不能还田,土壤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壤肥力下降,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必然要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增加了农业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的质量。(3分)
(2)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分)从生产上讲,由于实现了多种经营,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从生态上讲,由于各业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废弃物,可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由此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3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①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②随着市场距离的缩短,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多种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如花卉、蔬菜等;③加大投入,发展集约经营。 (3分)
26.(16分)
(1)过度垦殖,植被破坏严重(2分) “三北”防护林(2分)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3分)
(3)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SO2等酸性气体,空气湿度大,易形成酸雨(4分)
(4)黄土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3分) 植树种草(2分)
27(15分)
(1)C(3分) (2)围湖造田(3分) 泥沙淤积 (3分)
(3)D(3分) (4)深居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3分)
(5)消除污染、净化水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