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文科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3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每小题1.5分,共63分.)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在历史上,西周的都城镐京也称为“宗周”。下列相关的解释最为全面的是( )
A.镐京是周天子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B.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将都城称为宗周是对天子的尊敬
C.西周时期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镐京是大宗宗庙所在地,是大宗居住的地方
3.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下列对文中“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B.分封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C.分封制有利于保持“天下共主”的局面 D.分封制的实行具有有利的政治条件
4.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ɡ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5.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全国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7.下图秦朝中央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
①以皇权为中心 ②“三公”彼此牵制
③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 ④“三公”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
8.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中“车同轨”有利于
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打破各地文化交流的障碍
③促进国内经济的往来 ④密切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10.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副丞相”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紫绶,掌武事”
11.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12.根据汉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庙,诸侯必须献金助祭,名曰“酎金”。汉武帝时,凡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不合,便取消其爵位。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B.显示皇帝威严
C.表达对诸侯的不满 D.巩固中央集权
13.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主要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中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6.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18.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
A.记录片 B.《明史》记载
C.民间传说 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19.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作文说:“历史”能供给动画片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动画片“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提供素材,需要选取的是( )
①胡惟庸案 ②宋太祖赵匡胤 ③三省六部制 ④七国之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在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2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23.“(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B.商业贸易中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4.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25.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四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6.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文中的“雅典人”是指( )
A.除贵族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C.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D.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27.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8.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的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对上述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罗马调整相关法律条文的初衷是缓和社会矛盾 ②法律的调整实现了罗马贵族与平民权利的平等 ③法律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平民的要求 ④法律的调整反映出维护社会成员的平等是罗马法的重要社会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9.“罗马人知道如何治理民众、建立法律制度以及建造通往所知世界尽头的道路。”3世纪时,罗马统治者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A.颁布成文法典以约束民众
B.建立帝国以加强统治
C.扩大法律适用范围以缓和社会矛盾
D.剥夺行省上层阶级的公民权以加强控制
30.罗马帝国时代法学家盖尤斯(约130—约180)指出:“所有受法律和习惯调整的民族,他们一方面遵守自己的法律;另一方面遵守为人类所共有的法律。”这体现的法治观念是( )
A.扩大司法保障的对象 B.贵族拥有法律解释权
C.审判、量刑须有法可依 D.构建系统的罗马法体系
3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主张人人平等、自由
C.罗马法主张消灭私有制 D.罗马法体现出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32.“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33.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 )
A.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 B.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
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34.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
A.进行光荣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全部被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35.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
A.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C.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D.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36.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是1974年以来首个“无多数议会”下联合政府的首相,他上台执政的经历依序应该是( )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 ②党内竞选 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④正式出任首相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37.《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权力结构
38.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
①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39.下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史实的推论。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史实 推论
A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 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B 17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 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原则
D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德国继承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40.很多人称赞美国的民主,说它的政治体制比较完备,1787年宪法通过多次修订也表现了较强的民主色彩。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确切地说主要在于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确立了权力的制衡机制,防止了独裁的出现
D.认为人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41.《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B.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42.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7分)
二、非选择题(有4小题。第43题10分,第44题11分,第45题8分,第46题8分)
4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材料二 中央与地方
自西周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代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3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2分)
(3)按示例完成西周、秦、汉初、元四个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的空格填写。(3分)
(4)从材料二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44.(11分)在古代雅典,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卓尔不群的雅典》
材料二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 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3分)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3分)
(3)材料三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3分)
(4)罗马法经受了时间考验,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份宝贵的法律遗产中受益。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分)
45.(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各种政府官员在权力上有着不同的限制;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的下级法院。
——节选自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内容
材料二 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自由太过,则成为无政府;秩序太过,则成为专制。数千年的政治变更,不外乎这两个力量的冲动。(中国古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间的一种最良善之调和法。(美国)国会有了弹劾权,那些狡猾的议员往往行使弹劾权来压制政府,弄到政府动辄得咎。
在美国各州,有许多官吏是由民选而来。……(但)必有若干财产才有选举权,没有财产的就没有选举权;且选举亦可能作弊;而对于被选的人亦没有方法可以知道谁是适当。我们中国有个古法:考试。在共和时代考试则亦不可少。
——孙中山1921年3月20日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体现出的民主原则。(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美国的政治有何弊端。(2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看法。(3分)
46.(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时期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察举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 通判、设转运使 科举制
元 中书省 行省制度 —
明 废丞相设内阁 — 八股取士
清 南书房军机处 —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C 2.D 3.B 4.A 5.D 6.D 7.C 8.A 9.C 10.D 11.D 12.D 13.A 14.B 15.B 16.A 17.D 18.D 19.D 20.C 21.A 22.C 23.D 24.D 25.D 26.D 27.D 28.A 29.C 30.A 31.D 32.C 33.C 34.A 35.A 36.A 37.D 38.C 39.D 40.B 41.A 42.A
43、(10分)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3分)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之相互牵制,强化皇权。(2分)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3分)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分)
44、(11分)
(1)法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多数人决策、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3分)
(2)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3分)
(3)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3分)
(4)罗马法的一些基本原则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罗马法的价值和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2分)
45、(8分)
(1)民主原则:联邦法律至上;分权制衡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分)
弊端:国会弹劾权影响政府行政效率;选举权有财产限制,且无法避免舞弊现象;选官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2分)
(2)看法:孙中山提出把监察权(或弹劾权)从立法权中分离,把考试权(或选官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其进步性在于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同时,注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相结合,其局限性在于没有看到政治体制的阶级性和时代性。(3分)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6、(8分).答案:示例 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方“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