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体会战争的残酷。
2.理解课文结尾,进一步体会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和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难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民众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坐上柏林的火车去了解这个故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柏林”“车厢”“咔嚓”“嗤笑”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
柏
(2)词语解释。
缓慢:不迅速;慢。
健壮:强健。
后备役:预备役。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车厢里的老妇人遭到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不高兴了。第二部分(2、3):故事的高潮,老兵控诉战争的残酷。第三部分(4):在环境描写中结束本文,引人深思。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句话暗示了什么?
明确:暗示健壮的男子全都上了前线,只留下妇女儿童,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外貌描写。“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文中为什么要写老头和两个小姑娘计较呢?
明确:为下文做了铺垫,使读者有充分思考的空间。
4.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有什么含义?
明确: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失去了三个儿子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5.结合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说说老兵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6.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明确: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对老兵一家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3自然段主要写老兵的________,这些话表现了老兵失去儿子、老伴发疯的________,被迫“上前线”的________,对战争________。
明确:语言 痛苦 无奈 强烈的厌恶和痛恨
2.总结。
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小小说《在柏林》篇幅不足400字,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激起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在柏林战争残酷呼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