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与统计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统计表中记录的是两个组比赛投球的情况。提到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生:谁第一!
师:好,那咱们来看一看谁第一?
生:第一组第一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看一看哪组成绩最高,哪组就第一。
师:大家动手算一算,验证你们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找2名学生板演) 再创设矛盾,把第二组加上一个人的成绩(课件展示),提问现在哪个组第一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出现分歧,产生争议。
生甲:说第二组第一(因为第二组总分高)。
生乙:不公平(因为人数不一样多)
师:追问 那怎么办呢?
探究新知
引出平均数
学生动手计算,求平均数
比较两组的平均数“得出第一组获胜”。
师:说明以后再遇到这类人数不等,比成绩时,就可以求他们的“平均数”再比。
师:创设问题?“平均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数呢?
学生讨论2分钟后,师引导得出:平均数是一个“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一个数。
学生记忆:“平均数”含义
即时练习:
1题: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情况的统计表
(1)师:提出要求,不计算,谁知道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巩固“平均数含义”)
(2) 学生动手计算,师巡视
强调:列综合算式时,一定要加“小括号”
2题:出示课本85页例1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汇报结果出现异点:这时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 让学生上台板演他们的思维过程
(4) 师注意引导学生把他们的操作过程总结一句话,即求平均数的方法:
A、移多补少 B、先合后分
(5) 说明:上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因题而宜)
三、巩固应用(课件展示)
1、出示统计表
姓名
张大爷
李大爷
王大爷
平均年龄
年龄
80岁
60岁
70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时老师追问:用的什么方法(可用移多补少,也可用先合后分计算)
讨论:那种方法简便(移多补少)
2、植树节那天,庄头学校五年级派出三个组去植树。
第一组: 4人 共植树48课
第二组: 2人 共植树24课
第三组: 3人 共植树36课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平均每组植树多少课?
要求:(a)学生独立完成
(b)汇报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的?(先合后分)
四、思维拔高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 1.2米,小明身高1.4米,他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五 、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