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2009届高考地理考点预测:大气循环

文档属性

名称 21世纪教育网2009届高考地理考点预测:大气循环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4-18 13: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自然地理部分-----《大气循环》
【考纲解读】:
1.大气受热过程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常见的天气系统形成、特点、影响
4.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影响
【命题方向】: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本部分内容的重现率极高,所占分值较大,命题趋势集中体现于:
(1)就形式而言,以生活现象、等温线图、等压线图、风向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为介质铺设背景。
(2)侧重于考察热力环流的形成、应用,等压线的判读及应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影响、天气系统的判断及影响分析、典型气候的形成、分布、影响。
(3)注重读图、绘图、解图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考察基本原理、规律的实践性应用。
(4)大气环境问题。
【真题回放】:
1.(08,山东)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1月平均气温(℃) 夏季平均气温℃ 生产成本(元/千克)
中国某产区 8~12 490~660 -1~-8 19~23 0.64
美国某产区 15~17 470~520 6~8 18~21 2.05
北半球最适宜区 8~12 560~750 >-14 19~23 1.20
(1)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 B. 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区
(2)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A【解析】看1月平均气温是6~8℃可以排除B、D两项,因为30°N~40°N东海岸的东海岸和五大湖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论是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还是年降水量都要比表中的要高,结合该地区是苹果产区得出正确答案。2.C【解析】气温的日较差大才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所以②错,由上题知美国产区是30°N~40°N西海岸,是地中海气候,而中国的苹果产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照美国产区好于中国产区,故③错,所以选C答案。
2.(08,江苏)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双选)
(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答案】1.BD【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 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2.BC【解析】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A、D选项则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该题有很多学生容易将雨带南移漏选。
3.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3)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4)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5)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1)0.30-0.32; 1.1-1.5; 1.6-2   (2)
(3)B (4)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5)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解析】第(1)题是计算题,解题的基础是认真读取图中的数据,然后计算每种预案从2000年到2100年期间上升的度数,由此算出每10年上升的度数,便可做出正确答案。第(2)题是在计算、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推知每一种预案相应的能源消费状况,如果以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少;如果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而用天然气广泛取代煤,排放的温室气体居两者之间。(3)题在城市中植树种草,加大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的噪声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美化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等。但具体到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屋顶、阳台等对大气的热辐射和美化环境。第(4)题是对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其答案应是耳熟能详的。(5)全球变暖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三原则中的共同性原则。
4.(07,海南)下图中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中心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 B.②或⑧ C. ⑥或⑧ D. ③或⑦
【答案】 A 【解析】在北半球,在共同作用下右偏,⑥正确;在,⑦正确。
C【解析】高空大气运动与等压线平行,③或⑦正确。
5.(08,上海)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回答:
(1)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示知是由于地形的抬升形成的地形雨。
C 【解析】主要要弄清海陆间循环和夏季风环流之间在环流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A 【解析】根据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推知该大陆位于南半球,判断月份则主要根据: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缘故,一月份,无论南半球和北半球,大陆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都向北凸出;七月份则相反。
【预测2009】:
(1)关注重大航天工程中的大气、气候的作用或影响。
(2)区域等温线图、热力环流图的考察,分析气温影响因素、风向、风力、降水。
(3)模拟天气预报,对气候、天气系统进行考察。
(4)利用数据、文字、图表、图像、区域图为背景,考察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5)关注社会热点---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
【模拟演练】:
1.中新网2008年1月27日电:中央气象台26日下午六点钟发布了最高等级的暴雪红色警报:受来自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前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未来三天,南方大部分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南方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雪,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希望有关各方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的南支西风气流中部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
①1月,存在冷低压 ②8月,存在暖低压
③1月,存在冷高压 ④8月,存在暖高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从降水的形成条件看,在此次大到暴雪的形成过程中,南支西风气流与A气流所起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1)受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的阻挡。(2)D (3)南支西风气流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A气流加快了水汽的凝结过程。【解析】根据南支西风气流弯曲位置处的地形可得出其弯曲的原因,大到暴雪的形成要具备足够的水汽及促成水汽凝结的条件,根据图中气流的来向即可得出结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影响我国寒潮的主要路径(图9)
材料二 2008年1月lO日至2月讹’我国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南方地区经历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灾害,很多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
材料三 在冬季,人们可以看到当空中的雨落到近地面很冷的电线、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就凝结成冰,这就是冻雨。冻雨多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的。
(1)本次雪灾对南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雪灾对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影响较大的主要越冬油料作物是:
A,花生 B.甘蔗 C.油菜 D.甜菜
(2)下面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图10)中,最符合冻雨形成条件的是:
(3)请分析我国出现此次气象灾害的原因。
(4)简述此次灾害对当地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5)请说明我国今后应对此类灾害的主要措施。
【答案】(1)C (2)丙 (3) (拉尼娜现象导致)冷空气的势力强,影响范围大,次数多; (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暖空气势力强,水汽多; (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较弱(或答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恶劣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大、南方受灾地区地形崎岖防灾减灾困难等答案可酌情给分);(4)越冬作物严重受损,农业大幅度减产或绝收;电力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影响电力、通讯;正值春运期间,大雪阻断交通,严重影响人们出行(或答:大雪阻断交通,严重影响物资运输,进而影响工农业生产);雪灾导致断电、断水,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其他正确答案可酌情给分)(5)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的发布灾害信息; 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部门、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预防措施,提高电力设施、建筑等防灾标准。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5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