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21世纪教育网2009届高考地理考点预测:整体性、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免费资料)21世纪教育网2009届高考地理考点预测:整体性、差异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4-18 13: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自然地理部分-----《整体性、差异性》
【考纲解读】:
1.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2.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整体性
3.地域分异规律
【命题方向】:
(1)形式上,多结合区域图、气候类型图进行背景呈现
(2)考查内容则集中于自然带、地表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的考察
(3)典型区域、典型成因的非地带性表现、成因分析、影响分析
【真题回放】:
1.(08,山东)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解析】:第1题:图中四座山分别是华山、吕梁山、贺兰山、阴山,都属于中高山,又都主要位于我国的温带季风区,其中贺兰山位于温带季风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上,华山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区分界线上,四座山的基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山北坡、贺兰山东坡),再向上应该都存在山地针叶林带,但不一定都有山地荒漠带、山地冰雪带,垂直自然带跟水平自然带相似,但不相同。
第2题:从“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看出黄土塬坡度小、面积大,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耕区,地面径流的汇集与地形坡度有着很密集的联系,地面平坦的地区,降水后,下渗强烈,但地面径流的汇集速度比较慢,但黄土高原上黄土峁、黄土梁和沟谷地区地面径流强大,容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黄土高原到处都是地表侵蚀强烈,黄土塬地区地形平坦,如果再有良好的植被覆盖,那么下渗、蒸发都会比较强烈。
答案: B D
2.(08,重庆)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1,回答问题。
(1)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解析】:从北京到洛杉矶按照图中的路线,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其中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A
3.(08,上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1)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第1题:气温变高,高山雪线会上升。影响雪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降水量、纬度(温度)、坡度、坡向等。
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包括: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发展和变化;③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于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表明气候变暖,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会升高,而羊八井地热温度主要与地质条件有关。
【答案】: A D
3.根据表1资料,回答:
表1 97°W附近某山东坡年均温、自然带垂直分布
海拔(m) <640 640~1800 1800~3420 3420~4100 4100~5700
平均温(℃ 28~24 24~18 18~12 12~6 <6
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① ② ③ ④
(1)下列选项中,数码代号、自然带、农作物的正确组合是:
A.①—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林带—水稻 B.②—高山针叶林带—玉米
C.③—高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生 D.④—高山草地带—小麦
(2)该山地最适宜人类聚居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对该山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终年受赤道暖流的影响 B.东北信风对自然带基带的形成有影响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D.河流源远流长
【解析】:第6题,由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及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确定选项A正确;也可以根据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排除选项B、C,由小麦的生长习性和4100。5700米的年均温排除选项D,从而确定选项A正确。
第7题,最适宜人类聚居地带的年均温应该是确定是24—18℃,故正确答案为A。
第8题,由该地经度位置(97°W)和山麓自然带类型确定该地位于中美地狭。该区域不受赤道暖流影响,山地东侧的山麓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河流短小流急,正确答案选B。
【答案】: A A B
4.(08,山东)右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答案】1.B【解析】图中四座山分别是华山、吕梁山、贺兰山、阴山,都属于中高山,又都在我国的温带季风区,四座山的基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山北坡、贺兰山东坡),再向上应该都存在山地针叶林带,但不一定都有山地荒漠带、山地冰雪带,垂直自然带跟水平自然带相似,但不相同。2.D【解析】地面径流的汇集与地形坡度有着很密集的联系,地面平坦的地区,降水后,下渗强烈,但地面径流的汇集速度比较慢,黄土塬地区地形平坦,如果再有良好的植被覆盖,那么下渗、蒸发都会比较强烈。
5.( 08,海南)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
(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3)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答案】A【解析】通过图中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出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幅度最小,故A正确。NPP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故B错。降水量的变化对NPP影响很小,故CD错。
C【解析】同一温度条件下,海拔越高,NPP应越低,故选C。
B【解析】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地区,吉林省大部分地区位于中温带,森林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故B正确。河南省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安徽省、福建省位于亚热带地区,是常绿阔叶林。
【预测2009】:
1.以典型区域为载体,结合环境、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考察自然带的特征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以时事热点、气候和气象灾害等材料为切入点,考察对整体性、差异性的理解。
【模拟演练】:
1.湿空气和干空气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分凝结是释放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读下图回答 :
(1)d若点气温为26℃,a点气温为30℃,d、c两点高度相同,b点的温度为10℃,c点温度为30℃,则背风坡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多少:
A、35℃ B、30℃ C、25℃ D、34℃
(2)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 D、无法判断
2.读图,回答问题。
(1)完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关系示意图。
(2)运用上述原理分析澳大利亚大陆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3)A、B、C三处的草原,各属于何种地带性分布规律?
(4)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的分布有何影响?
(1)①太阳辐射 ②地形 ③洋流(①②③位置可以互换) ④气候 ⑤水文(2)从北、东、南向西部和中部逐渐减少。东部因受季风、东南信风的影响,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降水较多; 北部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影响,降水较多; 南部受西风带北移影响,降水较多;西部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中部距海远,受副热带高压和大分水岭山脉的阻挡,降水少。(3)A、C(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为纬度地带性规律;B(由于地处内陆,降水少,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交替)为经度地带性规律。(4)东南部沿海气候温和湿润,人口、城市集中;而东北部沿海,气候高温多雨,为原始的热带雨林,尚未开发;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主要山脉的走向 ,判断依据 。
(2)图中甲、乙两地相比,气温较低的是________地,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图中乙、丙两地相比,气温较低的是______地,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城市分布有何特征 并分析决定图中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功能。
(4)分析图示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 (1)东北——西南走向 判断依据:根据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出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区域定位判断该山脉是武夷山(2)甲 地形 丙 海陆位置(3)沿河分布 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4)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 多暴雨
d
地理位置


风 带

土 壤

生 物

差异性
整体性性
热量和水分分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6 页 (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