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泛舟

文档属性

名称 科海泛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26 20: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科海泛舟科学的内涵有两个:事实和规律。
科学的社会职能有两个:启蒙教育和储备知识,为发展生产服务。
科学的学术思想也有两个:探索未知和寻求规律。
科学精神也有两个:实事求是和按规律办事。
科学是知识,但今天的认识更进了一步,科学应该是反映事物规律和事实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孤立而零散的知识。
对科学而言,探索未来和寻求规律是最本质、最基本的任务。什么是科学?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 1、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吉尔曼小时侯最喜爱法国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旅行探险类书籍,儒勒-凡尔纳的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和科学的预见,使吉尔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 2、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奥尔特曼在12岁时,得到一本塞里格海茨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使他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做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奥尔特曼极大的兴趣,唤起了他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3、由于一本科普读物的影响,而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还有许多。像197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上了生物学。请同学们谈谈,你是怎样第一次迷上了科学的?科学带来的灾难炸 药 诺贝尔一生最伟大的发明是硝化甘油炸药和飞行炮弹。这两样东西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用于防卫又可以用于侵略。 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原子弹是有很大杀伤性的武器。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个小小的原子弹,使这20万人的城市瞬间成灰。三团后,长崎遭到同样的命运,死亡23万人,失踪近15万人!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1951年,德国军队首先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曾用大量毒剂,杀害了数百万战俘,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剂1600多次,残害我抗日军民.
化学毒剂按照毒理作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
最先在战场上好似用的毒剂弹,是暂时性的催泪手榴弹,催泪强榴弹,催泪炮弹.以后又有了化学航空炸弹和飞机布洒器.散布方式有:1.爆炸法;2.加热蒸发法;3.步洒法.形成蒸气状,气溶胶状,液滴状和微粉状,对人畜起伤害作用. 人造瘟疫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一种特殊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传染性,有污染范围广,危害时间长,传播途径多,不容易侦察等特点.
生物战剂侵入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从皮肤伤口,黏膜进入;生物战剂可直接经皮肤伤口及眼,鼻等处的黏膜进入体内,还可由感染昆虫叮咬皮肤而进入体内.
生物战剂侵入人体后,能破坏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使人发病.大多数生物战剂使人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无力,上吐下泻,咳嗽,恶心,呼吸困难,局部或全身疼痛等症状.
生物武器主要用于战略侵袭,也作为战术武器使用.后者主要是使用非传染性战剂或潜伏期短的传染性失能战剂. 科学带来的福音
香港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能自我清洁的布料,为将来制造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服装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陶瓷学会杂志》上。
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如何确保这些二氧化钛纳米微粒的原子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形成一种“锐钛矿型晶体结构”,以保证它们强劲的催化作用。香港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发明的方法不但操作简便,而且行之有效。他们先将棉布片浸泡在浆状的二氧化钛液体中半分钟,晾干后再将布片放在97摄氏度的烤箱中烘烤15分钟。最后,布片还要在沸水中浸泡3个小时,纳米晶态的二氧化钛薄膜就会附着在布片上。
阳光照射在二氧化钛微晶体上,会使电子从晶体中逸出。电子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氧自由基,将污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小分子。作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钛并不会损耗,因此只要有阳光,布料就能发挥自我清洁功能。科学家希望能用这种布料做成可以自动去除污垢、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的服装。
港研制出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布料 记者从6月14日结束的“约束混凝土国际研讨会”上获悉,随着近年来高强混凝土、新型组合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现代高层建筑将会更多采用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纤维约束混凝土结构等,使高楼的抗震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国际上研究新型约束混凝土结构享有盛誉,该校杰克·莫尼教授出席“约束混凝土国际研讨会”时表示,尽管学术上对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不到10年,如果当初美国的世贸大厦采用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或许在“9·11”恐怖事件中的损失会小一些。
湖南大学结构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该校土木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肖岩在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的外围局部加固研究方面取得过国际公认的系列成果。肖岩介绍,新型约束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抗震加固性能更加优化,近年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中由贝聿铭设计的60多层高楼、香港上海银行大楼和深圳赛格市场大厦就是采用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的代表作。
新型约束混凝土结构让高楼更坚固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古代科学中国古代科学曾经的辉煌
中国古代并不是仅仅只有“倚天把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的文学情怀,也不仅仅只有书法,绘画,瓷器和刺绣,中国古代是有科技的!翻开《中国科技史》,每一页,每一项辉煌的成就都令世人瞩目、惊叹:完备准确的天象记录、世界一流的数学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饮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曾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马克思更是精辟地指出:“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我国古代文明、科学技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国古代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是由中国古代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滋育的。
要制定精确的历法,就要准确地测天,就得精于计算,于是数学伴随着天文学发展起来;中国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中央政府为有效地管理国家,发展了地理学。古代自然经济螺旋式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技术的改进,商业、城市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政治制度、措施,对科技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战国、隋唐、北宋等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重视文化。
阿拉伯人从中国人这儿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传入欧洲人手中。马克思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然而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经济落后,国力衰竭,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科技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以及必要的人才结构,所以,在封建社会末期直至近代,中国的科技领域逐渐丧失了独占鳌头,生机盎然的风度,
迟滞、落伍了。 ?
传世的科技制作
著名科学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所创立的相对论和所揭示的辐射的粒子性,随后被发展到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唯物论哲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科学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他又在1915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提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这一关系 . 1917年,在当时的天文观测中还没有看到星系的分离运动,为了说明天体在空间中静止的分布,他以引力场方程为依据,提出一个有限无边的静止的宇宙模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国际科学界负有最高的声誉,但他为人谦虚、淳朴,对人和蔼可亲,并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在欧洲旅行时,经常坐三等车,而不坐头、二等。他爱好音乐,并自认他拉小提琴的成就要比他的物理学高明。他不仅解决光电效应的基础理论问题,而且对光电效应的实际应用也感兴趣。他曾和别人合作取得设计照相用的一个曝光器的专利。   他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生活在帝国主义政治旋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为人类的进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他临终前最后一次谈话,也还是谈他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遵照他的遗嘱,他去世后,骨灰被秘密保存,
不举行安葬仪式,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但他永
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永远为人们所纪念,是人类历
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牛顿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
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为纪念牛顿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把662号小行星命名为牛顿小行星。牛顿(英国)
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
数 学 家 伟大与完美的结合 霍金 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 》。世界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世界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最早的法医专著《洗冤录》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天空立法者开普勒中国最早的名医扁鹊中国药神李时珍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力学之父牛顿古代天文权威托勒密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 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 所需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更有效更强大的动力。虽说古人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机面市后,才真正开 启了蒸汽机的商业价值。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蒸汽机的开发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冶金、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及纺 织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业的用铁量。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铁技术和煤矿业的改进,同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1804年出现 的蒸汽机火车和1807年出现的蒸汽机轮船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辅助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电话:掀开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人类进行无线通讯的梦想则是1973年在美国纽约实现的。当时,这台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手机体积大,重达1.9 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26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机也诞生了,它只有寻呼机那么大,也比第一代手机轻了不少。 ??? 1964年是人类通讯史上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这是人类有史以 来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同时间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人们除了感叹奥运精彩壮观的开幕式和各种比赛外,更惊叹于科技的进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哈罗德·罗森发明 的地球同步卫星。 ??? 1969年夏天,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它由四个电脑网站组成,一个在加州大学分校,另三个在内华达州。1972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 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 联网年。在电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互联网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 汽车走过这样一段历史:1771年,法国人居纽设计出蒸汽机三轮车;1860年,法国人雷诺制造出了以煤炭瓦斯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1885年,德国人本 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装有高速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和装有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的三轮汽车,并且成功企业化;1908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式生产线大量生产价格 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车。汽车的大众化由此开始;1912年,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电子打火启动车,使妇女也开始爱上汽车;1926年,世界第一家 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辆前轮驱动汽车面世;1940年,大战令许多汽车制造商停产,欧洲车商开始转向生产军用车辆;50年 代,德国沃尔沃的甲壳车轿车一经推出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1970年到2000 年,日本车在亚洲走俏并入侵欧美市场,改写了欧美牌子垄断的局面。 ???汽车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极大的提高人类的机动性,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自由。当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道路网挤占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和高昂的车费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汽车确实载着人类向前发展,向前奔驶。 电视:人类自己创造的“魔鬼” 现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没有电视。 ??? 电视的设想和理论早在1870年就出现过。1884年,德国发明家保罗?尼普科夫设计了全个穿孔的“扫描圆盘 ”,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点,这些小点随即转换成电信号,另一端的接收机把信号重组成与原来图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苏格兰人约翰·贝蒙德采用尼普科夫的“大圆盘”制造了影像机。 ??? 真正制造出画面稳定的电视是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拉基米尔·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国犹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电视开播,电视真正诞生了。 登月:人类航天史上迈出一大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刹那所说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牢牢铭记在地球人的心上。 ???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画面,画面深处传来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登 陆!”接下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宙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问休斯顿宇航中心:“我们不想休息四小时,我们想马上登月。”休斯顿 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着,阿姆斯特朗背朝外,开始从九级梯子缓缓爬下。全世界5亿人都看到了这一场景。 ??? 登月确确实实是人类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因为正如最后一名登月者塞尔南上校所说的:“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国界,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 电脑:人类未来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 部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 呼:“ENIAC活了!”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码 10多年前,科学界就预言说,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
人类基因工程走过的主要历程怎样呢?
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 规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 明在研究蝾螈细胞时发现细胞核内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线状物体,也就是后来的染色体;1944年,美国科研人员证明DNA是大多数有机体的遗传原料,而不 是蛋白质;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华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 的老鼠诞生;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1999年,美国科学家破解了人类第 22组基因排序列图;未来的计划是可以根据基因图有针对性地对有关病症下药。 从以往的微米科技到纳米科技,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纳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是一次技术革命,将引起二十一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它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迷,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请以你的纯真和热情,来关注科学技术吧。也许,未来的科技世界,正是因为有了你,才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恒星和行星是由普通物质构成的,甚至于人类本身也是,并且宇宙中有5%的事物是由普通物质构成的,其余的都属于暗物质与暗能。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它们在哪里?科学家希望找到答案。十大科学之谜2. 生物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17世纪的时候,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迪卡尔(1596-1690)宣布人类的精神和肉体是完全分离的。他将对意识本性的争论留给了后代的哲学家。当今的科学家们开始挑战他的这种观念,一种观点认为意识来自肉体,来自大脑中的神经元组织。而人类对这些神经元组织的试验工作刚刚开始,要想结束这样的争辩还有待时日。3. 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  
近来,一些科学家通过对酵母、蠕虫、老鼠等动物延长寿命的试验已经确信,人类不久就可以轻松地活过百岁。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寿命可能因为受到更多的限制而缩短。不论是否有这种可能,延长人类寿命的研究前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整个社会。到底人类能活多久呢?  4. 地球靠什么运转?  
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其理论已经深入人心。探测地球内部构造的科学家,通过使用复杂的工具,对矿物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试图寻找地球运转的驱动力,但是迄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一个原因是说由地幔对流造成的,但是至今人们无法进行地幔对流运动的直接观测。也有可能是对地震波速记录和地震层析成像所间接反应。那么究竟地球是受什么驱动的呢?  5. 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吗?  
从数学概率的角度来说,应该不是。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数百亿颗恒星、星云,而在整个宇宙又有数十亿个银河系。就在我们的附近,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150颗恒星。总之,科学家们说宇宙很可能有许多适合智能生命进化的地方。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与这些生命接触。  6. 地球生命是怎样出现的?   近来的一些试验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是核糖核酸(RNA),不是今天所有生命都是必需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当一些科学家们聚集在实验室模拟生命起源的时候,其他的科学家们则致力于研究毫无生命气息的化学物质是怎样转化成地球上的原始生命DNA的。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员想知道这些原始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深海热熔岩液体中、潮汐池,还是隐藏在冰河中?或许火星微生物被在40亿年前带到了地球上吧!  7. 艾滋病疫苗有效吗?  
两个世纪以前,研究员们把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看作引起免疫缺陷综合病症(AIDS)的原因。艾滋病刚一发现,它100%的死亡率震惊了世界,各国政府及其医学研究者紧急动员起来,投入到寻找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的研究工作。自从那时开始,对于抑制艾滋病传染的疫苗研究就从没有间断过。但是至今为止,人类还是没有找到一种对艾滋病完全有效的疫苗。现在的艾滋病疫苗有效吗? 8. 世界将会变得有多热?  
科学家们当然了解世界正在变暖,也知道人类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地球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这直接导致了地球上由风暴、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各种天灾成倍增加。据统计,2000年发生的地球天灾数是1996年的两倍。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这些灾难数将以6倍的比率增加。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今年夏季,北冰洋冰块正在大量融化,这些都将加速地球气候变暖,使未来的人类在温室效应的热浪中“渐渐死亡”。地球究竟会变得有多热?  9. 代替石油的能源何时出现?  
目前,石油价格和人类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都在不断上涨,但是石油的探明储量是有限的,并且石油这一能源给地球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影响也是日益突出。因此对于人类来说,用一种新的能源来代替石油已是迫在眉睫了。新的能源应是可持续的永久性能源,它不给地球环境增加负荷,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成本。纳米科技的进步或许就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答案。但是它能够及时出现以挽救枯竭的能源吗?  10. 马尔萨斯人口论会错下去吗?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数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指出农业呈代数级数增长(1,2,3,……),但人口呈几何级数增加(1,2,4……),这意味着饥饿和灾难并不遥远。可是两个世纪后,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并没有像马尔萨斯预测的那样会出现大崩溃的局面。人口统计学专家认为到210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会达到100亿。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以来,人口的过分增长,一直对人类的命运、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一场即将来临的人口灾难可以避免吗? 世界未解之谜1.百慕大“死亡三角”   
在众多科学骗局中,“百慕大”传说是影响最大且流传最广的一例,但它的起因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个美国飞行员的传说而已,由于百慕大地处太平洋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百慕大政府不仅没有尝试去澄清这个显然不存在的“死亡三角”,反而大肆渲染,甚至绘声绘色地将其印入旅行手册中。直到1980年,美、澳科学考察队联合发表声明,声明中称:“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但流言仍遍布天下,直到16年后,尚有“科学家”自称“发现”了“百慕大之谜”。2.尼斯湖“怪兽”   尼斯湖“怪兽”的起因比“百慕大”还要离奇。几十年前,一张不甚清晰的尼斯湖“怪兽”照片震动了整个科学界,而拍这张照片盖斯是当地的旅游接待人员。10年前,他承认所谓的尼斯湖“怪兽”,是他用洗衣机排水管、泡沫塑料及塑料桶拼接而成的,他的这个“工艺品”在短短几年内,为尼斯湖地区创造了10亿英镑的旅游收入。 3.诺亚方舟的“发现”   1984年,英国考古人员宣布在埃及“发现”了《圣经》中记载过的“诺亚方舟”,并配发了多张图片。但事实上,按《圣经》记载,诺亚方舟为世界上每一个物种都留了一个位置,据此算来,这样大的船,至今人类都无法造出来。更重要的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从没有到过或试图接近过埃及。 4.有“人造心脏”的木乃伊  
1991年,一些“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金字塔发现了一个拥有“人造心脏”的木乃伊,而且这个心脏至今仍在跳动,据称它是“黑水晶”制成的。但事实是,目前金字塔内所有木乃伊都已搬进了博物馆,没有人能在1991年在金字塔内部看到木乃伊。 5.常温下的“超导体”   1989年12月,印度科学家宣称他们“制造”出了常温下的超导体,这种合金居然在37C中仍然电阻为零,而直到今天,最先进的超导体合金也需要在零下100C左右。有趣的是,不久之后,斯里兰卡“科学家”亦宣称他们制造出了常温下的超导体。于是,两个科学本不发达的国家,一夜之间成了科技大国。  6.牛皮西红柿   80年代中期,英国一家实验室宣布他们成功地将牛的基因移植到西红柿的基因上,结果他们“得到”了一个果皮似牛皮、果肉似西红柿的成品。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不久,人们才发现,这个牛皮西红柿的消息是在“愚人节”那天发布的。 7.“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总统里根宣布的这个“计划”煞有介事地宣称,美国将在太空设立三道激光“防线”,以抵御可能遭受的核攻击。一些不明就里的美国科学家纷纷指出其不可操作性,但前苏联却信以为真,先后投资数千亿美元,以求也搞一套“星球大战”体系,结果是人财两空。数年后,美国政府宣布,“星球大战”计划是为了欺骗前苏联政府白花钱的一个诡计,美国从没有为这个设想投资过一分钱。  8.改写热力学定律   同样是80年代中期,一名侨居英国的斯里兰卡学生宣称,他发现热力学定律是错误的,因为在冰箱中,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与牛皮西红柿一样,这位学生也是4月1日公布他的“发现”的。 9.活捉“外星人”  “发现”“外星人”在美国平均一天有200起,其中活捉外星人的报告平均一天便有十起以上。可笑的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宣称见过外星人的人,可能真的见过外星人。 10.次声武器  1984年,法国几名科学家宣布,他们“发明”了次声武器,只要一开动它,它便会发出“次声”,杀死方圆十公里以内的人。他们称他们曾不小心开动过它,这几名“科学家”却没有因为这次“不小心”而丧失性命。 作业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1、根据查阅的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2、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或根据材料,仿写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