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林菊:战争爆发于1895年,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B. 华敏: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C. 王海: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李兵: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2.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向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中国将领是:
A. 丁汝昌
B. 邓世昌
C. 左宝贵
D. 叶志超
3.“戊戌变法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推动政治改革
C. 发展社会经济
D. 促进思想启蒙
4.帝国主义列强进入资本输出和全面瓜分中国的侵略新阶段是在( )
A. 戊戌变法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5.某一历史网站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确切的是( )
A. 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 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D. 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6.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已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并于2012年9月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中,勇击日寇、殉国黄海的民族英雄是( )
A. 林则徐
B. 邓世昌
C. 关天培
D. 左宗棠
7.“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 宝山战役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战役
D. 四行仓库战役
8.“义和团,起山东……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9.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的主题之一。下列再现了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是( )
A. 《鸦片战争》
B. 《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天国》
D. 《甲午风云》
10.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
A. 谭嗣同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光绪帝
11.“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清末郑观应的这首诗描述的应是哪次海战的悲壮场面( )
A. 丰岛海战
B. 黄海大战
C. 青浦大捷
D. 威海卫战役
12.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3.奕?在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求富”口号下创办的工业有( )
A. 轮船招商局
B. 安庆内军械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福州船政局
14.光阴似箭,岁月匆匆。1894年中日黄海大战的硝烟早已融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下列人物属于这一海战中的民族英雄是( )
A. 左宗棠
B. 李鸿章
C. 魏源
D. 邓世昌
15.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是( )
①《马关条约》 ②《南京条约》 ③《辛丑条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16.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是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奕?
D. 左宗棠
17.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辟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18.如下图,请给下图人物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称谓( )
A. 民族英雄
B. 科学家
C. 洋务派代表
D. 维新派代表
19.面对外国列强的一次又一次侵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其中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是( )
A. 左宗棠率领的军队
B. 北洋舰队
C. 太平军
D. 义和团
20.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奕?
D. 左宗棠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读图回答。
请回答:
(1)此人是谁?
(2)用一句话概述此人的事迹。
(3)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22.根据材料及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乎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1)由材料一、二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
(2)这次事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举出两个? 这次事件在前后期分别提出什么口号?
(3)你如何评价上述历史事件?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
(2)你认为“贼”是指谁?为什么说“无力回天”?
(3)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为什么?
24.“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指武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请回答:
(1)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其主张是什么?
(2)上述材料主张开展的运动是什么?其必然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三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而不是《辛丑条约》。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向日舰,最后壮烈牺牲,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丁汝昌在黄海战役中没有牺牲;选项 C左宝贵和选项D叶志超都在平壤战役中,与黄海大战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社会经济、推动政治改革的目的都付诸东流,但维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维新与守旧的论战,确实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4.【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帝国主义列强进入资本输出和全面瓜分中国的侵略新阶段,故选D。
5.【答案】A
【解析】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变法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只有A项观点正确。
6.【答案】B
【解析】邓世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7.【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壮烈牺牲,故选C。
8.【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精神侵略加剧,为了反抗列强的侵略,直隶一带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故选B。
9.【答案】D
【解析】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黄海海战中,故选D。
10.【答案】A
【解析】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谭嗣同,故选A。
11.【答案】B
【解析】“东沟”在黄海上,而“致远”是1894年这次海战中邓世昌率领的战舰的名称,题干又给出“清末”这个信息,由这三点信息可知,这次海战是1894年黄海海战。而丰岛海战是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开端。青浦大战是太平天国在上海近郊青浦对抗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和清军所取得的一次大捷。威海卫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地点在山东威海卫,A、C、D三次战役的地点与题干均不符,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所以答案选A。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在“求富”口号下创办的工业是民用工业,选项A轮船招商局是民用工业,符合题意;而选项BCD都属于军事工业;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4.【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壮烈牺牲,故选D。
15.【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三大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答案选C。
16.【答案】C
【解析】根据教材叙述,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此题正确答案为C。
17.【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故选D。
18.【答案】A
【解析】上述历史人物是邓世昌,他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的民族英雄,故选A。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维新派,更不是科学家。
19.【答案】D
【解析】面对外国列强的一次又一次侵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其中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是义和团,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故选D。
20.【答案】C
【解析】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等是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奕?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故答案选C。
21.【答案】(1)邓世昌 (2)在黄海海战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3)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此人是邓世昌,邓世昌是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2)邓世昌是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3)我们应学习他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和领土完整,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敢于抗争,不屈服,不认输,坚决抵抗到底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邓世昌是我们国家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22.【答案】(1)洋务运动;
(2)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3)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1)由材料中“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信息可知材料一、二反映的是洋务运动。
(2)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以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
(3)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3.【答案】(1)谭嗣同。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没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无力回天”。
(3)可以有不同看法: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解析】(1)结合材料中的诗句和名言判断这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谭嗣同所说的。
(2)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要杀的“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反对变法的顽固派,但是由于变法力量薄弱,皇帝无实权,顽固派阳奉阴违,阻挠破坏,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袁世凯告密,慈禧、荣禄发动政变等因素,维新变法“无力回天”。
(3)可以有不同看法: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24.【答案】(1)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洋务运动;失败;因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触及封建根基,所以注定要失败。
【解析】(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开明的地主官员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为自救,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从而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此为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开设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因而,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2)由材料可知,主张开展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失败。究其原因,因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触及封建根基,所以注定要失败。
25.【答案】(1)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邓世昌。
(2)注释:“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思想要积极。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可知,此日”是指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邓世昌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开放性题目,思想积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