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7 10: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1、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2、了解北宋中期的重要改革,认识两宋时期在政治、军事上的新变化和重要影响。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宋史·太祖本纪》: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概况:

时间:
人物:
都城:
国号:
史称:

公元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现在开封)

北宋
北宋的建立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唐朝灭亡五代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
崇文抑武,改革科举纳贤仕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材料一 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欧阳修《归田录》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方镇权力过大→知州通判→文武制衡→得心应手
四监司
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
军政
行政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改革科举纳贤仕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一 内外职官, 布衣草泽, 皆得充举。
材料二 自唐以来, 恩出私门, 不复知有人主。
材料三 举人, 发口秉笔, 先论性命, 乃至流荡忘返, 迷入老庄


放宽取士条件
取消门第限制
宽容考试内容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抑武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
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初强化集权措施的影响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材料三: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统计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材料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宋初强化集权措施的影响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宋初强化集权措施的影响
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强化了中央集权。
3、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4、使宋朝出现“三冗两积”问题。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
崇文抑武,改革科举纳贤仕
祖宗之法
积弱,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
(1)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北宋两次北伐,均告失败,宋辽两国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国“岁币”。(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经常发生战争,两国最后达成合议,北宋送给西夏“岁赐”,西夏向北宋称臣。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在当时带来和平局面,
促进辽宋经济文化交流
但这仅是缓兵之计,权宜之计,不仅没有解除边疆危机
还加剧了财政危机
积贫,内不支朝廷财政只需
三冗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肃吏道,范仲淹施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改革者:范仲淹
3.支持者:宋仁宗
4.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5.改革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革时弊,王安石行熙宁变法
1、背景
(1)“三冗两积” ,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
2、概况
(1)领域:经济、政治、军事、教育
(2)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3)核心:富国强兵
(4)结果:失败
革时弊,王安石行熙宁变法
革时弊,王安石行熙宁变法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变法期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宋史》
革时弊,王安石行熙宁变法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进步性:
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局限性: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革时弊,王安石行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执行不善,反加重人民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3、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变法失去支持。
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5、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6、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靖康耻,武穆御金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靖康之变(1127年)
臣子恨,绍兴和议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风波亭,英雄冤死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临安城,君臣偏安
题临安邸
南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们能从岳飞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精忠报国,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本课小结
事为之防
曲为之制
控制地方
抑制武将
削弱相权
中央高度集权
皇权大大加强
冗兵、冗官、冗费
积贫、积弱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南宋偏安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