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2)师者, 。
(3)是故无贵无贱, , , 。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3.抄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并为其加上标点符号。
14.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
①仆道不笃
②人益不事师
③因抗颜而为师
④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⑥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 。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 。
16.本语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 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略
7.A
8.D
9.C
10.D
11.B
12.D
13.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4.①专、深厚 ②从师 ③指态度严正不屈 ④就 ⑤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⑥冒犯 学生
15.略
16.例证 师道衰落
韩愈及韩文成就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如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抵牾。对于这样的言论,前人指为“刺谬”,其实这正是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的表现。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
韩愈的《师说》一文。也是一篇不同流俗的文章。柳宗元在《答韦中立书》中曾经说过:“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又《报严厚与书》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不顾流俗,不怕笑侮,抗颜而为师,是要有些勇气的;能够写出《师说》这样的文章,也是相当大胆的。
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才,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例如《杂说》对于人才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才的一篇宏论。所谓“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韩愈自己是屡试而不得志于有司的,所以对于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于有司”,便感同身受,无限叹惋。悲歌慷慨,发自肺腑。
韩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进学解》。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才的观点。
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题李生壁》等,都属这类作品。例如《与崔群书》先说自己对崔群为人的认识,中发贤者不遇之叹,后讲自己困穷之状,是一篇感慨很深的杂文。
在韩愈看来,崔群是他平生交往之中一个没有缺点的朋友。但是,对于这样的朋友也有人怀疑。于是韩愈十分感叹,他说:“自古贤者少而不肖者多,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未可知也。”由崔群之贤,说到贤者不遇,而不贤者反而得势。这样的文章很像司马迁的《伯夷列传》。刘大魁说:“公与崔最相知,故有此家常本色之言,中间感贤士之不遇,尤为郁勃淋漓。”“感士不遇”本是历代文章的一个传统题目,韩愈这篇文章是比“感士不遇”之文涉及得更为深广的。
韩愈为文的又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李涂《文章精义》)。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例如《祭河南张员外文》,茅坤就评为“奇崛”。姚范以为“他人无此”。刘大櫆也说:“祭文退之独擅。”至于《祭十二郎文》,曾国藩虽然认为这类文章“究以用韵为宜”,但他又说:“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就是说,韩愈之写祭文,也是变化不测的。
韩愈文章之别开生面者,还有送序一类。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王勃、陈子昂、李白、任华,他们的送序作品,都很出色。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六朝。林纾所谓“狃于六朝积习”者,即指此类。但到韩愈笔下,送序之文就多种多样了。
韩愈有的送序之文几乎通篇议论。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林纾曾说:“韩昌黎集中无史论,舍《原道》外,议论之文,多归入赠序与书中。”例如《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曾国藩就看作“条议时事之文”。
韩愈的几篇“游戏”之文,也是新体。同前代的俳谐文字比较,是有新的特点的。例如《毛颖传》就是一篇奇文,不可以寻常俳谐之作视之。柳宗元《答杨诲之书》云:“足下所持韩生《毛颖传》来,仆甚奇其书,恐世人非之,今作数百言,知前圣不必罪俳也。”但与此同时,裴度却对这类俳谐之文很不满意。他在《寄李翱书》中,把韩愈的俳谐文字看作“以文为戏”,是很不赞成的。
现在看来,时人“罪俳”,大概不止一个裴度。像柳宗元那样肯定《毛颖传》这类作品者恐是不多的。柳宗元“甚奇其书”,不是无缘无故。因为,自从六朝以来,俳谐之文如张敏的《头责子羽文》、沈约的《修竹弹甘蕉文》等等,虽有寓意,并不深远。而《毛颖传》一篇,则与前此诸作不同。虽说所写不过一篇“兔传”,实际则写一个多才多能而终被废弃之人。文章写到最后,韩愈对毛颖之“以老见疏”无限同情。这里又一次流露了韩愈痛惜人才不尽其用的一贯的思想。这样的俳谐之文,前所未有。
韩愈行文之超越前辈者,除了上述文体的独创之外,还有吐辞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方面,前人和今人已经多所称道。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还有一些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等,也是从这一篇的语句中凝缩而来的。
自古以来,一篇文章之中能够选出如此大量的历代流传的成语,此文之外,恐不多见。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师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韩愈,识记常识。
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师、圣、愚。
常用虚词:也、其。
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师说》,在理解基础上口译全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句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主学习法。自己疏通文意,扫除障碍,独立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口头翻译文本。
在此过程中,采取合作探究方法,小组解决个人存在的问题;接着全班质疑,主要由教师解答。
辅助手段:PPT插入
教学过程
▍流程一:导入新课
启发:以前读过的诗文,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影视,游历过的景点等等。
归纳:插入PPT
韩愈像、时代、地位、影响、代表作。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自主阅读,结合注解,查阅字典,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师、圣、愚。
师,这个字在文中高频出现,前后共计25处,是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其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和表达的意义。
师:
例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名词,老师。
例句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词,以……为师。
例句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
例句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动词,学习。
圣、愚:
例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愚,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第二个圣、愚,形容词,圣明,愚蠢。
2.重点虚词:也、其。
也,为常用虚词。之乎者也,为文言典型的语言标志,认识这种标志所起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师说》中,“也”的用法非常有代表性,譬如第一节中,也字出现了6次,涉及到3种典型用法,表判断,表句中停顿,表感叹。
其,也是常用虚词之一,学生对于“其”的用法较难把握,特别是表示语气词的时候。文中有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可以联系下文“其可怪也欤”和韩愈《马说》中的“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加以温习和辨析。
3.重点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也要让学生认识这种特殊的句式。
小组讨论,口头合作翻译全文,遇到字词句难以落实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在课堂上提出。
二、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重点关注读出语气
怎样才能读出语气,需要从文本自身的特点出发,一是文体特点,二是文章结构,三是遣词造句,四是作者个性。
1.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学习不肯拜师学习的陋习提出自己的看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是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发起的一篇战斗檄文。
2.从文章结构看,开篇立论——学必有师,观点鲜明,理由十足(第一小节,教师职能,择师标准)。第二节议论充分(三组对比,从反面证明学必有师的观点),证据确凿(旁征博引,有理论,有事实,古今映照),有很强的说服力。
3.从遣词造句看,作者陈言务去,新句迭出。
插入PPT
(1)如顶真手法(接句)的运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顶真效果:
下句首字与上句末字有意反复,构成链接,有助于文气贯通,强化气势,朗读时要有意识地把作者的用心表达出来。
(2)又如排偶句的运用,恰到好处,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感情。
插入PPT
排偶句概念:
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接连在一起来表达。
表达作用:有助于音节和谐,语气流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美感。
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还有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例如第二节的三组对比。可以采用男女交替轮读法,从对比中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
▍流程三: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全篇。
归纳实词——师、圣、愚的用法,整理虚词——也、其的作用和意义。
《师说》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研讨《师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1.在炼字炼句处,体味作者内心情感与理性思考。
2.在章法考究处,探讨先立后破、破立结合中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炼字炼句与论证手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法,PPT辅助。
教学过程
▍流程一:复习检查
1.按要求默写名句。
教师职能句:
择师标准句:
师生关系句:
2.交流评点小作文。
评论要点:
教养含义:
“精神和心灵完善”(赫尔曼)
“知明而行无过”“积善成德,圣心备焉”(荀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
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阅读,不断地阅读,反复地阅读,尤其是对于经典的阅读。
荀子:不停地学习,广泛地学习,每天反思,不断改正完善自我。
善于借助外物,丰富自我,强大自我。
学会积累善行,坚持向善,持之以恒。
韩愈:从师而问,学习儒道,能行古道。
▍流程二:探讨《师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1.在炼字炼句处——语气词的运用和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体味作者内心情感与理性思考。
A.首先诵读第二节的前三句,开篇连用三个感叹句,表明自己对于时人不从师不学习的恶劣后果的鲜明态度与立场,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感悟韩愈行文的路径——先发感慨后以事实的对比和分析来充分说理。
插入PPT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指名三位学生诵读三组对比,其他同学简要概括对比内容。
第一组:
插入PPT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插入PPT
分析: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做对比,突出今人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及造成的后果。
第二组:
插入PPT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插入PPT
分析:将社会上家长对于孩子与自身,在从师方面的不同选择行为做对比,突出成人耻于拜师的心理和造成的恶果。
第三组:
插入PPT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插入PPT
分析: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做对比,突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变态行为和扭曲心理及其严重后果。
C.展开男女生对比诵读,落脚点在每一组对比的最后一句的语气词上,分别要读出推测语气,判断语气和反问语气,既要从形式上予以辨认,又要从内涵上加以体味,更要从朗读的行为上予以表演,在表演中接近韩愈,从而做到所发之声宛若韩愈之声。这一环节要舍得花时间,一次不行来两次,两次不成来三次,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务必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记,也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归纳:
插入PPT
乎,表疑问语气,表示推测,说话留有余地,很有分寸感;
也,表示肯定判断,态度鲜明,表明韩愈对这种糊涂做法的批评。
呜呼,也欤,一个表示感叹,一个表示反问,语气越来越强烈,表明了韩愈对于士大夫之族身为社会上层却不能够引领好的从师风尚的失望,对于他们龌龊心理和丑陋行为的讽刺。
纵比发现:
三组对比,围绕从师这个中心,分别从身份、行为和心理上着眼,层层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师道不复的原因,为扫清古文运动上的障碍起到了号令性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看表现手法,体会文章气势,明白韩愈文章魅力之奥妙。
A.善于运用排偶句式。
插入PPT
排偶句: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接连在一起来表达。
表达作用:有助于音节和谐,语气流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美感。
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B.接句(顶真)手法的运用。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使得上下句从形式上紧密连接,语气顺畅,气势充足。
例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探讨在章法考究处,先立后破,破立结合的构思。
全文分4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是为立;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是为破;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启发,回到正面立论;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为合。
▍流程三:布置作业
浅谈韩愈《师说》说理艺术之一斑。
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能够运用对比手法论证者更佳。800字以上。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品读关键语句,正确认识作者所论述的从师之道。
教学重点
关键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流程一:复习检查
1.关于作者韩愈的常识问答。
2.唐宋八大家名字默写。
3.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检查落实。
实词“师”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与意义;
虚词“也”“其”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4.背诵抽查。
A教师职能名句
B择师标准名句
C师生关系名句
▍流程二:品读名句
1.第一句——教师职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式上看,温习特殊句式,标志“者……也”。
PPT插入
用“者”“也”表判断的四种基本句式:
主语者,谓语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主语,谓语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主语,谓语也//主语谓语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主语者,谓语//主语者谓语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博鸡者袁人。
辨识“所以传”:
PPT插入
所+介词“以”+动词“传”=用来……的。
旁证句:
是吾之剑之所从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吾所以侍候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内容上,阐明教师职能。
传道,这里的“道”是指儒家之道,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之道,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授业,业指讲授古文“六艺”之业,有别于句读之学。
解惑,惑即指在探求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所碰到的不能明白的问题。
这一句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发前人之所未发,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第一次定义了教师的职能,为后世从师的人树立了一根标杆,同时为教师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确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第二句:择师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与上文教师职能的阐述一样,韩愈对于选择教师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众人不知学习儒道,大人不明儒道,士大夫之族听到要拜师学习就群聚而笑,内心想学,又陷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纠结之中。可见,韩愈是看透了社会上人们浮躁功利不思学习的症结而提出的判断。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有相通之处。
3.第三句: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关键词辨析:
PPT插入
不必: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如:你不必着急;我觉得大可不必。
句中义:不一定,是两个词,否定副词“不”+形容词“确定的”。
思考: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怎样的师生观,你觉得这种观点在当时和今天有怎样的价值?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归纳总结:
这是韩愈对于师生关系的独到看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古有定论,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从情感层面来说有其社会价值,但是,也容易产生误导,以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固化了——“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从师的心态被扭曲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洞悉其中,将道的掌握与否从师生人伦关系中剥离出来,人非生而知之者,这其中显然也包括教师,因为教师也是人,教师的知识也必然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假如教师不注重学习,有了疑惑不去弄明白,“道”不在你那儿了,那么,教师很可能就会因不称职而被淘汰。反过来,假如你是一位学生,你却注重学习,不断研究,掌握了道,你就完全有可能超过平庸的老师。这就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说,对于“道”的学习,可以有先有后,对于学问和技艺,有各自的专门领域,人没有全才通才,懂得道理也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这方面孔子是最好的榜样,他不仅是那样做了(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而且还留下了经典的话语:“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只要你掌握了道,只要你在某一方面有专长,你就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老师。闻道在先者可以为师,术业有专门研究者可以为师,这就打破了固有的一成不变的师生法则,老师可以转变成学生,学生也可以升格为老师。无疑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在今天也依旧富有生命力。
▍流程三:布置作业
阅读下一篇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结合已经学习的课文《劝学》和《师说》,谈谈你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看法。
提点:
赫尔曼对于教养的定义是什么?他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怎样的?
它与荀子、韩愈对于学习与从师学习有联系吗?假如有,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课件28张PPT。 师 说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韩愈,识记常识。
2.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师、圣、愚。常用虚词:也、其。
3.古今异义词
4.特殊句式
5.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师说》,口头翻译全文。韩愈简介写作背景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可见,本文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公开答复和严正驳斥。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郯 tán 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通“授”)苌弘cháng 聃dān 蟠pán 谀yú 贻yí字词正音听读、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1.结合注释通读、理解全文 2.找出文中不好理解的词,进行标注 3.找出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进行圈点。4.找出文中特殊句式进行勾画标注。文言词句自读疏通文意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古:“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依据(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文言词句古今异义词古:①小的方面要学习;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小学而大遗:今之众人:文言词句古今异义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词,老师。意动词,以……为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动词,学习。文言词句一词多义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zhuàn)
名词,客舍文言词句一词多义传 之作代词作助词作动词结构助词,“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定语后置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音节助词,不译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顷之,烟炎张天蚓无爪牙之利辍耕之垄上文言词句“到”、“往”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向
介词,在
介词,比
表被动;介词 向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文言词句一词多义于也,为常用语气词。典型用法有:
1.用在句末表判断或肯定语气
2.用在句中表停顿
3.用在句末表疑问
4.用在前半句末舒缓语气重点虚词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请判断下面句中“也”的用法12241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重点实词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形容词,圣明,愚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文言词句词类活用不拘于时,学于余。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被动句;倒装,介宾短语后置。文言词句特殊句式师不必贤于弟子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文言词句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判断句式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重点句式古代汉语里,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即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一般包括: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以“是”、“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顺置语序:
不知句读,不解惑。“之”为提宾标志。
小组讨论,口头合作翻译全文,遇到字词句难以落实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在课堂上提出。翻译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清句读
3.读出语气 诵读课文要读出语气,需要从文本自身的特点出发,一是文体特点,二是文章结构,三是遣词造句,四是作者个性。从文体看,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学习不肯拜师学习的陋习提出自己的看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是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发起的一篇战斗檄文。整体把握 从文章结构看,开篇立论——学必有师,观点鲜明,理由十足(第一小节,教师职能,择师标准)。第二节议论充分(三组对比,从反面证明学必有师的观点),证据确凿(旁征博引,有理论,有事实,古今映照),有很强的说服力。整体把握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整体把握从遣词造句看,作者陈言务去,新句迭出。顶真手法下句首字与上句末字有意反复,构成链接,有助于文气贯通,强化气势,朗读时要有意识地把作者的用心表达出来。整体把握排偶句排偶,“排列成偶”,字数相同,不避同字,不拘平仄,一种介于排比与对偶之间的修辞手法。它是由两个语气一致、结构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语句平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排偶给人整齐匀称又富有变化的美感,能收到反复强调,增强语势的效果。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例如第二节的三组对比。
可以采用男女生交替轮读法,从对比中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对比论证手法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背诵全篇。
2.归纳实词——师、圣、愚的用法,整理虚词——也、其的作用和意义。布置作业再 见课件16张PPT。师 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研讨《师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1.在炼字炼句处,体味作者内心情感与理性思考。2.在章法考究处,探讨先立后破、破立结合中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阅读,不断地阅读,反复地阅读,尤其是对于经 典的阅读。
荀子:不停地学习,广泛地学习,每天反思,不断改正完 善自我。
善于借助外物,丰富自我,强大自我。
学会积累善行,坚持向善,持之以恒。
韩愈:从师而问,学习儒道,能行古道。通过炼字炼句琢磨文意
研读文意 我们从语气词和不同句式的运用,体味作者内心情感与理性思考。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诵读第二节前三个感叹句,体会作者情感。表明自己对于时人不从师不学习的恶劣后果的鲜明态度与立场,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感悟韩愈行文的路径——先发感慨再说理。(担当的责任性)
(弊端的历史性)
(问题的严重性)研读文意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指名三位学生诵读三组对比,其他同学简要概括对比内容。第一组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做对比,突出今人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及造成的后果。研读课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将社会上家长对于孩子与自身在从师方面的不同选择行为做对比,突出成人耻于拜师的心理和造成的恶果。第一组研读课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做对比,突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变态行为和扭曲心理及其严重后果。第三组研读课文展开男女生对比诵读,落脚点在每一组对比的最后一句的语气词上,分别要读出推测语气,判断语气和反问语气,既要从形式上予以辨认,又要从内涵上加以体味,更要从朗读的行为上予以表演,在表演中接近韩愈,从而做到所发之声宛若韩愈之声。研读课文 三组对比,围绕从师这个中心,分别从身份、行为和心理上着眼,层层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师道不复的原因,为扫清古文运动上的障碍起到了号令性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乎,表疑问语气,表示推测,说话留有余地,很有分寸感。
也,表示肯定判断,态度鲜明,表明韩愈对这种糊涂做法的批评。
呜呼,也欤,一个表示感叹,一个表示反问,语气越来越强烈,表明了韩愈对于士大夫之族身为社会上层却不能够引领好的从师风尚的失望,对于他们龌龊心理和丑陋行为的讽刺。研读课文排偶句: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接连在一起来表达。体味语言特色排偶句式的运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表达作用:音节和谐,语气流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美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接句(顶真)手法的运用如: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表达作用:使上下句从形式上紧密连接,语气顺畅,气势充足。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体味语言特色《师说》论证思路小结论证思路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圣人无长师嘉勉后学,作文以贻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从师的标准定义,结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对其子——对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对比孔子从师例证、引证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标准,是为立;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是为破。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启发,回到正面立论。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为合。探讨章法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的构思 浅谈韩愈《师说》之说理艺术
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能够运用对比手法论证者更佳。800字以上。布置作业再 见课件12张PPT。 师 说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1.唐宋八大家名字默写。
2.实词“师”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与意义。
3.虚词“也”“其”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理解文意理解关键句句意教师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这里的“道”是指儒家之道,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之道,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授业,业指讲授古文“六艺”之业,有别于句读之学,即“小学”。解惑,“惑”即指在探求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所碰到的不能明白的问题。理解文意针对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原则经典性:“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亚里斯多德理解文意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不必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句中义:不一定,是两个词,否定副词“不”+形容词“确定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其子 择师而教
对其身 耻学于师在作者那个时代,从师学习的风气怎样呢?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理解文意理解三组对比三组对比师道不传句读理解文意古代文化常识巫医六艺 古时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古代“巫”“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文中沿用古代说法。拓展延伸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怎样的师生观,你觉得这种观点在当时和今天有怎样的价值?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探讨师生观错误的师生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行为荒诞心态扭曲“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认识模糊澄清认识:道与年龄不成正比。
摆正心态: 内心要足够强大,克服心理障碍。
纠正行为:不畏人言,顶住压力,敢于为师为学。正确的师生观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吗?(终身学习)
2.教师就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吗?(社会分工)拓展延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课后巩固A.教师职能名句B.择师标准名句 C.师生关系名句课外阅读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结合已经学习的课文《劝学》和《师说》,谈谈你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看法。
提点:
1.赫尔曼对于教养的定义是什么?他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怎样的?
2.作者关于获得教养的途径与荀子、韩愈对于学习与从师学习有联系吗?假如有,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布置作业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