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乡中心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课题
2、读条形统计图求平均数
单元
五
主 备
教 师
徐河
使用
教师
教研
组长
陈淑琴
使用
时间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能读懂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渗透对应的思想。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交流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 具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预设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细心读图
出示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条
形统计图
1、和同桌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全班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通过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枚”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A:(11+19+16+18+16)÷5
=80÷5
=16(枚)
B:(3+2-5)÷5+16
=16(枚)
C:(0+8+5+7+5)÷5=16(枚)
让学生灵活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4、通过用平均数和最大数和最小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概念深化
出示《小马过河》的故事
小马身高14分米,河水平均深度12分米,能不能过河?
讨论:小马能不能过河,为什么?
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思考、交流,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7页“练一练”中的第一题
1、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交流求平均数的算法。
3、独立解决问题。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什么体会?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课后反思
使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