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8 14: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我们在进行小说的阅读、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的理解时,要充分细致地从人物的多种描写入手分析,多角度的审视人物性格的生成,不要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要以变化的眼光多元地进行分析,每个人物都可以照应、丰富着小说主题的内涵。其实,正因为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丰富和多元,才使得莫伯桑的小说经久不衰,许多经典小说也正因此广为流传。设计时首先重在多让学生自我品读感悟,包括多读,多讨论,多谈感悟,多质疑问难。其次对文本要能创造性阅读,从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到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认识,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教学本文,拟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通过精读文段,抓住细节,变化多元评价人物;转换视角,探究多元主题内涵。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重难点】
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的主题内涵而经久不衰。克拉丽丝、菲利普、于勒和“我”若瑟夫,这些人物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都是什么样的?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精读文段,聚焦人物
文段一:聚焦心情
小说开端就写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盼望,于勒能给菲利普一家带来什么呢?金钱、好生活。那么盼望的心情如何呢?
有感情朗读第3、4段: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有感情朗读第12、15段: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设计意图】通过重读充分体会菲利普一家对叔叔于勒盼望之热切,盼望之长久,从而体会他们心中编织的一个于勒梦!一个发财梦!让学生对比后文菲利普夫妇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的态度变化,有助于理解、品析人物形象。
文段二:聚焦描写
请同学们精读第20段至文末:
第一步:圈画。请在文中圈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揣摩人物心理。
第二步:批注。用准确的词语批注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屏显】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预设: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文中“初步打动”“郑重其事”“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都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的特点。不同之处:菲利普想摆阔绰,故作高雅,羡慕上流社会的高贵生活;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怕伤胃”来掩盖自己的面子。碍于女婿在旁边,当初这个青年多半是因为于勒叔叔才下决心求婚,爱情也摆脱不了金钱的束缚。所以也从侧面反映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
2.“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这家伙的底细吗?”
明确: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动作和评议描写,把将要问的事情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漏了马脚,又要摆出一副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3.“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
明确:这些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了菲利普确定是于勒时,从“神色不安”“脸色苍白”到“煞白”,两眼从“不寻常”到“呆直”,说话哑着嗓子,又结结巴巴,又嘟囔,特别是听了船长的话之后那段丧魂落魄的独白,活现出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恐慌、绝望的狼狈相,暴露其性格的自私虚伪。
4.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明确:发财梦使母亲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明确:此时表现母亲很惊恐,但仍心存一线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明确:旧怨新恨一起发作,气急败坏,因而暴怒,破口咒骂,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随着他的语言和心态变化,一层层发展,直至毕露无遗了。
教师小结: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分角色朗读部分段落,学习作者精湛的人物刻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当生活困顿的菲利普夫妇十几年的“于勒梦”“发财梦”化为泡影,他们恐惧、绝望,风度全失,在歇斯底里发泄着自己的愤怒时,他们身上的温情消失殆尽,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冰冷。心中金钱与亲情的天平重重地倾向了金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品读中抓住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变化,评价人物,再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看到他们在困顿中向往金钱,在金钱面前丧失了美好的人性,金钱异化了亲情。
四、多元视角,探究主旨
1.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关系。
作品的诞生都有其时代背景,下面我们了解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屏显】
19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艰难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
2.菲利普夫妇的灵魂是丑陋的,令人厌恶。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菲利普夫妇有没有值得人们同情的地方呢?请根据文章说说你的看法。交流讨论:
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
自己生活拮据困顿,自顾不暇,于勒的为人和现状,只能对他避而远之;
克拉丽斯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既爱孩子,又不溺爱孩子的母亲;
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可见工作也勤恳艰辛。
明确:小说还表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所以菲利普夫妇可鄙又可怜!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表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五、聚焦“我”和于勒
1.小说中还有“我”和于勒两个主要人物。对于金钱与爱情,他们心中的天平会倾向哪边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交流讨论:
于勒渴望亲情:
从被打发到美洲到回到法国,从起点到终点,从一个行为不正,挥霍家产的浪荡子,变成一个改过自新,有良心,直面人生,自食其力的人。在他内心是渴望亲情的,但又迫于穷困潦倒的生活,只能独自面对。于勒是金钱社会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这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从于勒的两封来信、两位船长之口以及一处细节描写分析可知
细节描写:
第30节: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我”重视亲情: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先生!”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反复突出强调于勒和“我”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表现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对父母这种自私冷酷态度的的困惑和强烈不满。
可见“我”是一个纯真善良、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孩子。
2.小说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①“我”是线索人物。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结构全文。
②“我” 是一个纯真善良、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衬托出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
③突出主题,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④深化主题,“我”寄托着作者希望社会多一点温情的美好的希望和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选读和精读文本,充分细致地从人物的多种描写入手分析,多角度的审视人物性格的生成,以变化的眼光多元地进行分析评价,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照应、丰富着小说主题的内涵。
六、小结
我们在进行小说的阅读、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的理解时,要充分细致地从人物的多种描写入手分析,多角度的审视人物性格的生成,不要给人物简单地贴标签,要以变化的眼光多元地进行分析,每个人物都可以照应、丰富着小说主题的内涵。其实,正因为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丰富和多元,才使得莫伯桑的小说经久不衰,许多经典小说也正因此广为流传。。
推荐阅读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学会通过梳理人物的相关情节及多种描写,变化多元分析人物形象,知道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可以为体现主旨服务,从而探究到丰富多元的主题。
【教学反思】
多元解读小说主题的教学尝试
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就是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往根据作家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作品里的“批判”或“歌颂”。仅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显片面,把丰富的文学意义变得索然无味,出现“政治化”“道德化”倾向。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从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态度的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这样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阅读小说的“套路化”思维意识,无法领悟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极大地损伤了学生小说的阅读兴趣,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中学小说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小说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小说的主题应有多种理解。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每个读者都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阅读文本,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已赋予文本新的内涵。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时,教师要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对小说进行阐释。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我们在进行小说的阅读、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的理解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首先从小说的整体着眼,梳理小说的情节,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然后精读文本,聚焦人物,要充分细致地从人物的多种描写入手分析,多角度的审视人物性格的生成,不要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要以变化的眼光多元地进行分析人物,每个人物又照应、丰富着小说主题的内涵,从而探究到丰富多元的主题。其实,正因为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丰富和多元,才使得莫伯桑的小说经久不衰,许多经典小说也正因此广为流传。设计时首先重在让学生充分阅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和人物诞生的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自我品读感悟,包括多读,多讨论,多谈感悟,多质疑问难。其次对文本要能创造性阅读,从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到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认识,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教学本文,拟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通过精读文段,抓住细节,变化多元评价人物;转换视角,探究多元主题内涵。
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精读文本,聚焦人物。聚焦点在菲利普夫妇对贫富于勒的态度变化折射出人物性格特点。首先通过情感朗读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盼望的描写句段,抓住关键词“每”、“总要”、“永不变更”、“竟”、“多么惊喜”、“与日俱增”等重音朗读充分体会菲利普一家对发财的叔叔于勒的盼望之热切,盼望之长久。然后请同学们精读第20段至文末,在文中圈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揣摩人物心理,理解品析人物形象,并用准确的词语批注菲利普夫妇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通过对小说高潮部分精彩描写的品读、理解、感悟,菲利普夫妇典型的小市民形象:虚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就毕露无疑了。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品读理解感悟中,充分细致地从多种人物描写入手分析,抓住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变化,评价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理解、品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人物分析看到菲利普夫妇在困顿中向往金钱,在金钱面前丧失了美好的人性,金钱异化了亲情。再链接背景,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的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这一主题就显而易见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多元视角,探究主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菲利普夫妇的灵魂是丑陋的,令人厌恶。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菲利普夫妇有没有值得人们同情的地方呢?请根据文章说说你的看法。第三环节:聚焦“我”和于勒。设计问题:小说中还有“我”和于勒两个主要人物。对于金钱与爱情,他们心中的天平会倾向哪边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旨在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再次选读和精读文本,以同情的眼光多角度全面评价菲利普夫妇,他们有辛酸,有卑微,有无奈,实在可鄙又可怜!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于勒,从一个行为不正的浪荡子变成一个有良心的,直面生活,自食其力的人,他渴望亲情,但又迫于生活不愿回到家人身边,是金钱社会的受害者和失败者,命运又是辛酸的,卑微的。同时看到“我”是一个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孩子,重视亲情。接着追问:小说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从而理解作者在“我”身上寄托着希望社会多一点温情的美好理想。小说因此又多了一抹温暖的色彩。正如梵高所言“情感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这两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评价与发现的能力,多角度的审视人物性格的生成,不给人物简单地贴标签,以变化的眼光多元地进行分析,每个人物又照应、丰富着小说主题的内涵,从而生成对小说主题丰富多元的解读,增强文本阅读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至此教学目标似乎完成了,但总好像缺点什么。正如忠玉老师评:对教材的处理,要能走进去,又要走出来。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生活中对金钱和亲情的权衡,对弱者是摒弃还是心怀善意,人生是寄希望于他人,还是靠自己奋斗……这些话题不只是在小说中有。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每个读者都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阅读文本,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已赋予文本新的内涵。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只有将文本与学生生活、精神成长打通,才能让学生从“教材”走向更丰富的文本,更广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