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语文模块训练——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品味语言类(炼字)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有许多诗词因语言的精心锤炼而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文学典范。这些诗词往往因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使境界顿生,让人百般品味。语言品味对进一步理解诗词主题内容有重要作用。
常见题目形式:
1、“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 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鉴赏方法: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效果)。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但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常见题目形式:
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鉴赏方法: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诗词是情感的产物,诗人的情感往往借助景、物来表达,这时的景和物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这就是意象。欣赏时要通过领悟诗歌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从而进入诗词的意境,领会诗词的主旨。因此,设计诗词情境鉴赏。
常见题目形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词)中的某句话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鉴赏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常见题目形式:
1、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鉴赏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用典抒情)
2、 表现手法: ①衬托;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③对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常见题目形式: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鉴赏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如梦令
[明]李梦阳
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同州①端午
[唐]殷尧藩②
鹤发③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选自《全唐诗》)
【注释】 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③鹤发:白发。
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_________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6分)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2分)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训练答案:
一、1.【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一夜遍生芳草”意思是:一夜之间庭院里到处长出了小草。“一夜”表明时间短,草长得快。“遍”表明春草到处都是,范围广。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答案】“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词意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注意通读全词,理解词意。由词句“池上落红休扫”“花外斜阳更好”可以判断,词人看到落花,并未因落花伤情,反倒是有雅兴赏花外斜阳。所以C项“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二、【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鹤发垂肩尺许长”的意思是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这是诗人对自己老态的一种描述,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历尽沧桑后的状态。“儿童见说深惊讶”的意思是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故乡的孩子都不认识自己。“鹤发”与“儿童”一组表示年龄的词语写出了诗人长时间漂泊无法言说的悲凉和愁思。
【答案】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又逢端午,乡愁满腹。“鹤发垂肩”,可见诗人历尽沧桑。他叙说乡愁,但儿童未谙世事,惊讶发问“何方是故乡”,更触动了诗人心中无限的苦痛。“鹤发”与“儿童”年龄跨度巨大,形象差异鲜明,形成对比,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深沉愁思和无法言说的悲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