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力的存在-力的测量(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2.3力的存在-力的测量(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06 22:39:19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下3.2.3力的存在--力的测量
单项选择题
1.一人的两只手同时各用8N的力,分别向两侧拉一个弹簧测力计两端的挂钩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
A.0N ?B.8N ?C.16N? D.20N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B.测量前应先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C.使用中弹簧和指针不能与外壳摩擦
D.弹簧测力计不能用来测量小于它的分度值的力
3.在实验时,小明将一个正常的铁质外壳测力计的挂钩挂在铁架台上,静止时有如图所示的示数.接着,他把这个测力计像右图中乙那样,上下各挂一个50g的钩码,并挂到甲测力计下,则甲乙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  )(g=10N/kg)
4.小华在用弹簧测力计的大小时,归纳了下面几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的最大值
B.进行物体受力的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必须水平放置
C.应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D.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位置
5.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必须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
B.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然后再减去0.1N
C.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数值,因为实验时误差不可避免
D.必须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
6.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  )
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7.仔细观察每个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自制弹簧测力计时,量得弹簧原长5cm,当弹簧受到5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0.5cm,则弹簧受力后长度变为7cm时,所受外力的大小应是(  )
A.70N? B.10N ?C.35N ?D.20N
8.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2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9.小明用在水平方向完成校“0”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重10N的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大于10N? B.等于10N? C.小于10N ?D.无法判断
10.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F为弹力大小,x为伸长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已知某弹簧劲度系数为100N/m,原始长度为10cm,则在弹力为5N时,弹簧长度可能为(  )
A.10cm ?B.15cm? C.20cm ?D.25cm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B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弹簧测力计是使用原理是:“弹簧的受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等于挂钩处受到的拉力大小. 当用8N的力拉弹簧的挂钩时,则弹簧受到的拉力为8N,所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也等于8N. 所以选项A、C、D都不正确. 故选B.
2. A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A、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但不是必须竖直拉动,故A错误;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如果指针没有对准零刻度线,需要校零,故B正确;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否则会造成测量不准,故C正确; D、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小于它的最小刻度值,所测力小于分度值时,误差大,故D正确.故选A.
3. D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测力计甲的示数为为物体A、B和测力计乙的重量之和,50g的物体重约0.5N,测力计乙的重为1N,所以测力计甲的示数为2.0N,测力计乙的示数为测力计乙的重量与物体B的重量之和,即1.5N; 故选D.
4. B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A、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最大刻度值.此选项正确; B、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方向没有明确的限制.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一致,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此选项正确; D、测量前要检验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必要时要把指针调到零点.此选项正确. 故选B.
5. B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A、可以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可以记下测量前的示数,再记下测量时的示数,两者之差就是所测的拉力,则该弹簧测力计还可以使用;故A说法错误; B、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记下测量时的示数,减去测量前的示数0.1N即可;故B说法正确; C、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数值,需减去测量前的示数0.1N,这是因指针没有对准零刻度线而引起的,故C说法错误; D、没有调零的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只是测量时的示数,减去测量前的示数0.1N即可;所以不需要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6. C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0.2N处,没有调零就去测力,相当于从0.2N处开始测起,弹簧测力计最后的示数为3.6N,所测力的大小就等于3.6N﹣0.2N=3.4N. 故选C.
7. D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弹簧原长为5cm,弹簧受力后的长度为7cm,则弹簧的伸长量为7cm﹣5cm=2cm.又知道弹簧受5N拉力时的伸长量为0.5cm,2cm是0.5cm的4倍,所以所受拉力也应该是5N的4倍,因此为20N. 故选D.
8. D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对A来说,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N,则弹簧秤A的读数为2N; 对B来说,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N,则弹簧秤B的读数为2N. 故选D.
9. A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小明是在水平方向完成校“0”的,此时弹簧本身重力不会对示数产生影响,当测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在竖直方向上,所以测力计示数应是物体重力与弹簧本身重力之和,由于物体重力是10N,故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于10N. 故选A.
10. B
【考点】:力的测量?
【解析】:
课件17张PPT。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授课:小 Y慕 课 联 盟 课 程 开 发 中 心 www.moocun.com[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60501266010204Z72030203yj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第三章第2节力的存在
----力的测量学习目标了解弹簧的弹力,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想一想大象举起粗大的树干要用力,蚂蚁搬动轻小的树叶也要用力。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常见的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手托2枚鸡蛋的力约为1N拉开易拉罐所用的力约为20N一般成年男子最大握力约560N力的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叫做测力计。GMS型锚索测力计SKN系列测力计握力计测力环实验测量力的工具活动一1.如图所示,把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长方形木板上,用手向下拉弹簧的下端,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这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2.将弹簧拉的更长,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3.撤去拉力,弹簧的长度将发生什么变化?弹簧的长度将增加,手感到有向上的力。手受到向上的拉力变大。弹簧将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弹性与弹力弹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弹力发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反抗形变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某同学用一根弹簧来做“探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一组实验数据:弹簧测力计原理1.拉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有什么关系?2.如果拉力是13N,弹簧的伸长量是多少cm?1.3cm3.后面3组数据说明了什么?拉力过大,超出了弹簧的量程,弹簧损坏。在量程范围内,拉力为F,伸长量l,由数据得F=10l,拉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簧量程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也越长。不同的弹簧秤,1N的伸长距离不同,这跟弹簧的    、     
     和     有关。材料长度粗细活动二1.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指针、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秤钩,感受1牛和5牛力的大小。5N的时候手感到向上的拉力比1N的时候大。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测量前,最好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防止弹簧指针卡在外壳上. ①对准零刻度线: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不是,则应调整到指针指在零刻度线.②观察量程:就是观察弹簧测力计面板上的最大刻度值.注意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③观察最小刻度值:就是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拉力沿弹簧的轴线方向施加在弹簧测力计上.⑤观察指针示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弹簧测力计读数左图的弹簧秤的量程为   ,最小刻度值为   ,0~5N0.2N2.4N弹簧对手的拉力为 ,方向是 。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 ,2.4N竖直向上弹簧测力计错误用法不能倒挂使用偏大!受力没有通过弹簧中心轴线偏小!随堂练习如图所示同时用5N的砝码分别向两侧拉一个弹簧测力计的秤钩和秤环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A、0N B、 2.5N C、5N D、 10NC解析:相当于把弹簧测力计挂墙上挂钩处放一个5N砝码所以读数是5N。小 结力的测量力的单位弹力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慕联提醒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