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时间的脚印(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8.2时间的脚印(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8 21:49:08

文档简介


新编人教版语文八下2.8.2《时间的脚印》
单项选择题
1.“根据计算,_____________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填入横线最恰当的词是( ??)。
A.可能
B.大约
C.一共
D.只要
2.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A. 夸张?
B.?比喻
C.?拟人
D.?排比
3.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A. 夸张?
B.?比喻
C.?拟人
D.?排比
多项选择题
4.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A.?对比 ?
B.?比喻
C.?拟人
D.?排比
5.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A.?对比 ?
B.?比喻
C.?拟人
D.?排比
判断题
6.文章题目是“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是时间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所以文中有关“铜壶滴漏”的段落是可以放在文中的。
??
7.岩石的表面能够留下大自然的痕迹,所以说岩石会记录时间。
??
8.本文层次清晰,逻辑性强,重点说明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
9.文章最后没必要说明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
10.作者认为只有岩石这一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B
考点:正确理解说明文语言。 解析:“大约”一词能够体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 B
考点:理解修辞手法。?解析:比喻,将冰河比喻成铁扫帚,生动、形象,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3. C
考点:正确理解修辞手法。?解析:拟人,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表达生动有趣。
多项选择题
4. C&D
考点:理解成语的意思。解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量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5. B&C
考点:正确理解修辞手法。??解析:“像书页一样平卧着”是一处比喻,写出了岩石最初形成时的一种状态。
判断题
6. 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 F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状况。
8. 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本文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先说明岩石的成因及岩石记录了自然界中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
9. F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岩石记录时间对人类以后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所以是有必要阐明它的意义的。
10. F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文中有说明,岩石只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
课件16张PPT。时间的脚印[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04010201R820208XY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余尔 学习目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探究文章重点问题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壹语言特点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比喻,将冰河比喻成铁扫帚,生动、形象,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语言特点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量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语言特点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拟人,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表达生动有趣。语言特点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语言特点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用“躺”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探究文章重点问题贰问题探究1.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 ①这篇文章主要讲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铜壶滴漏”虽然也是记录时间的,但它是通过水滴来记录的。从这一点来说还是偏离了主旨。问题探究1.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 ②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问题探究2.时间的脚印是如何留下的?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状况。问题探究3.本文的写作特色。按照逻辑顺序,层次清晰。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踪迹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结果。先说明“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把这一过程分为:岩石会被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作用破坏以致“烂掉”;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即岩石的生成。因为岩石的生成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所以岩石保存了太多的历史痕迹。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壳运动、古代生物的状况,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无不在岩石上留下痕迹,这就是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物质运动的踪迹。我们读懂自然界利用岩石留下的物质运动的踪迹,能够使我们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还能探寻出可供人类利用的丰富宝藏。本文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先说明岩石的成因及岩石记录了自然界中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主题归纳 本文运用了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以及怎样记录时间,最后阐明了读懂岩石记录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探究了文章的重点问题学习小结体会了语言的特点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