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必修Ⅱ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解读温州中学“教学要求”的解读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1.了解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
2.理解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4.举例说明产业活动的地域差异。 基本要求 :
1.了解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 能说出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还要知道为什么?▲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①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b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2.理解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能结合实例解释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②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b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3.了解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知道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哪些?怎样联系?能对实例进行判断。▲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c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4.举例说明产业活动的地域差异。举出实例或给出实例说明产业活动的地域差异。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发展要求 :
运用“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分布及空间集聚现象。 能根据“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分布及空间集聚现象”的实例,解释它是如何体现“因地制宜”这一产业布局原理的,或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说明 :
对于“区位”和“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作一般了解。 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区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作为引课之用,或插入教学环节中,或取消。阅读材料1:P50 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之用,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2:P54 作为教材中“科技与信息联系”的解释、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不作知识上的要求,特别是“技术的地域扩散的形式”。阅读材料3:P56 作为正文的解释,不作知识上的要求,但可以作为一个教学案例。阅读材料4:P58“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出“聚落的区位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区位条件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结论,同时为后续“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作好铺垫。 活动1:P51“活动”的要求 作为课堂练习,通过“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主要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的影响。活动时,教师可以提示:对主导因素指向明显的企业,往往会在主要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落户,如甜菜制糖—原料产地(称为“原料指向型”),普通服装—廉价劳动力(称为“劳动力指向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 活动2:P52“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对具体的一个地区或一个案例进行生产协作上的分析,并进行简要的评价,从而加深理解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活动3:P53“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生产协作和联系的主要形式有集聚型和分散型;学会通过某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分析,来评价这一产业活动在地域分布上的合理性。活动4:P55“活动”的要求 第1、3题作为巩固练习。第2、4题,实践“活动”,加强知识应用。活动5:P56-57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1.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
2.了解农业地域分工,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
3.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和区位因素。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说明 :
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理解绿色农业的生态意义。 “教学要求”的解读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1.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知道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这三大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能结合实例分析、判断主要区位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 (c )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2.了解农业地域分工,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教学要求”的解读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地域分工的含义;知道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6种);能举出实例或根据案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4.农业地域类型
①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a)
②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b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3.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和区位因素。“教学要求”的解读 能根据图示判断小麦、水稻、玉米生产的地域分布,并说出其区位因素。▲4.农业地域类型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和区位因素(c )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能结合实例,从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入手,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并概括总结其形成原因;能对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正文地位。通过阅读,能知道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和水分等方面;经过分析能理解自然条件的四个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阅读材料1:P59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是对教材的解释、说明。通过阅读,能理解农业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意义;了解“耕作制度”的含义。阅读材料2:P60-61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知识拓展或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3:P61--62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正文的地位。通过阅读,能知道6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能说出这些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阅读材料4:P63--64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 作为巩固练习。活动1:P60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2:P61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3:P62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知道农业生产的分类;了解地理事物的分类方法。活动4:P65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能据图说出三类粮食作物的分布地区、形成原因。学会通过作物生长习性和自然条件相结合来分析作物分布的形成原因。活动5:P65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活动6:P66
知识应用。活动7:P66
调查活动。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1.了解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
2.结合实例对某工业部门布局进行利弊分析。
3.了解“投入——产出”的工业生产链。
4.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产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5. 理解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区位条件、发展特点。 说明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因素没有本质区别。工业区位因素是指宏观的,工业布局因素则更具体。 “教学要求”的解读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1.了解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了解这三大主要因素与工业生产、布局的关系。▲5.工业区位因素
①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b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2.结合实例对某工业部门布局进行利弊分析。“教学要求”的解读 了解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能结合实例对某工业部门布局进行利弊分析,并学会分析方法。▲5.工业区位因素
②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c )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3.了解“投入——产出”的工业生产链。“教学要求”的解读 了解工业生产活动过程和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6.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投入——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b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4.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产业转移、集聚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了解世界各地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的原因,加深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对产业转移和集聚的影响。▲6.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②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b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5. 理解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要求”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了解不同工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知道环境污染是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结合“活动”分析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条件,并能进行合理布局。▲6.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③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关系(c )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区位条件、发展特点。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学会从某地区的工业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得出该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并概括其发展特点。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因素没有本质区别。工业区位因素是指宏观的,工业布局因素则更具体。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正文的地位。通过阅读,能了解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阅读材料1(P68):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作为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2(P69):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作为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3( P 74):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活动1:P68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要提示风向、风频的基本概念和风向频率图的识别方法,结合第二章的城市布局知识进行分析,了解工业与居民区的关系。也为后续的“工业与环境”作铺垫。活动2:P69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作为知识应用;学会分析方法。活动3:P70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 作为巩固练习。活动4:P71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5:P72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6:P73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 正文的地位。通过“活动”,知道环境污染是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得出一些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条件,并学会进行合理布局。活动7:P74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活动8:P74-75
作为知识应用;学会分析方法。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1.了解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成、空间分布的影响。
2.了解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
3.了解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说明 :
不宜过多强调运输方式特点,重点讲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的解读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1.了解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成、空间分布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①通过读图分析,能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结论。
②知道交通条件对聚落的空间布局影响,表现为聚落往往沿交通干线分布。▲7.交通运输与聚落
①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成的影响(b )
②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b )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2.了解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镇的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一个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8.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及图示(c )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3.了解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教学要求”的解读 ①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商业活动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便利的地方就容易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繁荣又能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②知道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的影响。▲9.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①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及图示(c )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不宜过多强调运输方式特点,重点讲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通过阅读,对规律性知识加以印证;加深对规律性知识的理解。阅读材料1(P79):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作为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2(P82):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作为知识的拓展。通过“活动”,了解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活动1:P77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第1题作为“发展要求”。通过“活动”,了解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第2题是实地调查 ,作为知识应用。活动2:P78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正文的地位,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活动”,了解水运与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了解城市的分布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活动3:P79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可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活动”,理解交通运输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活动4:P80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可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活动”,了解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活动5:P81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调查实践活动 。若安排在课前进行,可作为教学案例;若安排在课后进行,则可作为知识应用。活动6:P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