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核舟记(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11.2核舟记(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9 19:11:04

文档简介


新编人教版语文八下3.11.2《核舟记》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古今异义有误的一项是( ???)
A.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B.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C.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别。今义:属于。)????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2.下列词类活用有误的一组是( ?)
A.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作状,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 ????????
B.石青糁之(名作动,是“撒石青”的意思)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作动,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D.居右者椎髻仰面(名作动,是“梳着锥形发髻”的意思)
3.下列一词多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怪)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C.为宫室(动词,雕刻)
D.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
4.下列没有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八分有奇
B.尝贻余核舟一
C.诎右臂支船
D.左手倚一衡木
5.下列字词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罔不(无不,全都)
B.中轩敞者(高起而宽敞)
C.若啸呼状(好像)????
D.其人视端容寂(其中的)
判断题
6.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注重首尾呼应。
?
7.作者用大量的动词描绘了多个人物形象,非常生动。
??
8.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无关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属于详略不当。
??
9.作者写核舟的顺序有不合理之处,应该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来写。
??
10.作者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度赞叹之情。
??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C
考点:正确理解词义。 ?解析:C项“属”的意思是类似。
2. B
考点:正确理解词义。 ?解析:B项“石青”是名作状,用石青。
3. A
考点:正确理解词义。 ?解析:A项的“奇”是“奇妙”的意思。
4. B
考点:正确理解词义。 ?解析:A项“有”通“又”;C项“诎”同“屈”,弯曲;D项的“衡”同“横”,横着。
5. D
考点:正确理解文言句式。 ?解析:D项的“其”是代词“那”的意思。
判断题
6. T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结构。 ?解析: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相照应。
7. T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写作特色。 ?解析:《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得益于动词选用之精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矫”“卧”“竖”“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攀”“执”“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得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
8. F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①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看,作者具体描绘舟子并非多余。左右两个舟子悠闲、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上,呈现出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
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刀工之神奇。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体现了“技亦灵怪矣哉”。
9. F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画,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是因为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10. T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解析: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课件15张PPT。核舟记[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05010201R820311XY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余尔 学习目标归纳重点文言字词探究文章写作特色归纳重点文言字词壹文言字词通假字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②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文言字词古今异义①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②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③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文言字词一词多义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明有奇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为形容词,奇妙,读qí名词,零数,余数,读jī动词,雕刻动词,表判断,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端名词,一头形容词,正,直文言字词词类活用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作状,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②石青糁之(名作状,是“用石青”的意思)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作动,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④居右者椎髻仰面(名作动,是“梳着锥形发髻”的意思)探究文章写作特色贰写作特色 本文说明核舟时,采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先写船舱,次写船头,再写船尾,最后写船顶。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层,它以一连串的数字做综合统计,使所说明的核舟给读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强了说明的效果。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相照应。(1)总分结合,前后照应写作特色 课文第二段只用71个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代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得益于动词选用之精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矫”“卧”“竖”“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攀”“执”“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得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2)语言准确,用词精当问题探究①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看,作者具体描绘舟子并非多余。左右两个舟子悠闲、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上,呈现出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
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刀工之神奇。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体现了“技亦灵怪矣哉”。1.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无关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是否属详略不当?问题探究这样写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还可以开闭,由此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后一个原因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画,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是因为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2.作者写核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的部分颠倒,为什么?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归纳了文章重点文言字词探究了文章写作特色学习小结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